今年9月20日是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75周年。75年前的英雄壯舉時刻在震撼人們的心靈。緬懷歷史偉業,對于新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劃時代的戰略意義。
1927年,國民黨血腥屠殺共產黨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敗。中國共產黨從這一慘痛教訓中認識到獨立領導軍隊、進行武裝斗爭的重要性。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把發動秋收暴動作為黨當時最主要的任務。8月9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回湖南組織領導秋收起義。8月12日,毛澤東以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和中央特派員身份受命回到長沙,18日出席改組后的中共湖南省委會議,制定了秋收起義計劃。9月9日,震憾世紀的秋收起義爆發。數天內起義部隊3個團在毛澤東指揮下,拆毀了羊樓司、易家灣等地鐵軌,武長鐵路全線停駛;攻克了瀏陽東門市、白沙鎮、老關、醴陵縣城等城鎮。同時中共湖南省委作出于15日會攻長沙的決定。但因主、客觀多種原因,起義相繼失利。第一團于9月11日在平江金坪遭邱國軒部突襲而損失巨大。第二團9月17日在瀏陽遇國民黨重兵反攻而全部潰散。第三團9月14日在瀏陽東門與敵周倬營激戰6小時后而嚴重受挫。緊急關頭,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改變原進攻長沙計劃,令起義部隊停止進攻,退到瀏陽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晚,毛澤東在里仁學校主持有師、團負責人參加的前敵委員會議,作出沿羅霄山脈揮師南下的決定。9月20日,起義軍1500余人集結里仁學校舉行會師大會后,開始了向井岡山的偉大進軍。9月29日,工農革命軍到達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主持了舉世矚目的三灣改編。10月27日,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茨坪,從此開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艱難創建。

首次打出共產黨旗幟 正確解決革命舉什么旗問題
秋收起義首次鮮明地打出共產黨的旗幟,正確解決了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力量舉什么旗幟的重大問題。面對國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敗,中國共產黨雖對國民黨右派有一定的認識,但對革命武裝力量舉什么旗幟的問題仍未找到正確答案。而毛澤東與湖南省委在構思秋收起義中,縱觀全國政治風云,對旗幟問題有了清醒認識。他們認為,當時國民黨的旗幟雖有一絲影響,但已失去威信。許克祥發動的\"馬日事變\"及武漢國民政府對該事件的軟弱態度,\"七一五\"武漢\"分共\",這一切都使工農群眾產生了\"唾棄國民黨的普遍心理\"。為此,1927年8月20日,毛澤東以中共湖南省委名義致信中共中央反復重申:\"我們不應再打國民黨的旗子了\"、\"應高高打出共產黨的旗子\"、\"湖南對于此次暴動,是主張用共產黨名義來號召\"。由此,毛澤東在全黨率先提出\"打出共產黨的旗子\"。旗幟問題的提出,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起源和發展。根據毛澤東這一基本思想,秋收起義一開始就拋棄了國民黨旗幟,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號。1927年9月11日,在毛澤東指揮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高舉火紅軍旗,自湘贛邊界的修水、銅鼓出發,直指湘東,向國民黨反動派發起猛烈攻擊,在瀏陽白沙、東門處決了大惡霸帥尚奎、敵團總賴南秋等。實踐表明,秋收起義打出共產黨旗幟,拋棄國民黨旗幟,是切合當時革命形勢發展的創新之舉。秋收暴動后第10天,原不同意秋收起義換旗的黨中央,出臺了《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谔枂栴}決議案》,強調指出:\"徹底的民權革命--掃除封建制度的土地革命,已經不用國民黨作自己的旗幟\"、\"以后關于組織群眾的革命斗爭,當然無論如何說不上再在國民黨的旗幟下進行\"。至此,中共全面徹底拋棄了國民黨旗幟。秋收起義最先打出共產黨旗幟,其深遠意義不僅僅是一種旗號的變更,更在于無產階級政黨將喪失的革命領導權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

首次創建革命根據地 成功探索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秋收起義率先突破\"先城市后農村\"的傳統模式,首創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民主革命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全新道路。大革命失敗后,我們黨雖然開始了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但在前無經驗可鑒的歷史條件下,依然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部署了湘中、湘南、湘西暴動等一系列城市暴動,秋收起義最初也受\"城市中心論\"影響,從黨中央到湖南省委都力主進攻長沙以奪取全省政權。秋收起義軍進攻長沙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接連受挫,攻長目標無法實現。毛澤東從失敗教訓中深切悟到,無視敵強我弱客觀情況強行進攻大城市,無異于以卵擊石。危急時刻,毛澤東果斷作出停止進攻長沙、向南轉移農村的決定。但毛澤東的主張不僅被隊伍內部少數人污蔑為想當\"山大王\",還遭到當時在長沙巡視的共產國際官員馬也爾的極力反對。當時的黨中央曾以秋收起義失敗和向農村退卻,錯誤撤銷毛澤東的政治局候補委員職務。毛澤東以全黨大局為重,力排眾議,毅然率部南下井岡山創建革命根據地,率先在全黨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嶄新道路。\"暫時退卻是為了更好的進攻\"。毛澤東和湖南省委的行動,表面看似是退卻,實質上是在中國革命關鍵時刻的一個突破性的創新,符合中國國情和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對于初創時期暫處弱小地位的革命軍隊來說,與城市數倍于我的強大敵人決戰乃非明智之舉。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最根本的辦法是將進軍方向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特別是數省交界的山區。實踐表明,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的道路,是中國革命成功之路。秋收起義爆發后,各地起義軍進攻城市失利后,都轉向農村發展根據地。井岡山經驗后來由黨中央肯定并推介各地。秋收起義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不僅是人民軍隊發展史上的偉大事件,也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壯麗篇章。
首次把支部建在連上 開創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新紀元
秋收起義隊伍經過馳名世界的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為如何建設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大革命失敗的教訓表明,中國民主革命要取得勝利,必須建立一支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如何建立一支新型人民軍隊,大革命時期我黨還缺乏認識和實踐。只有秋收起義部隊三灣改編才真正提出并全面著手解決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毛澤東主持的三灣改編對建設新型人民軍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建立軍隊民主制度。規定官長不準打罵士兵,官兵平等,待遇一樣,經濟公開,士兵有開會說話自由。連以上建立由民主選舉產生的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有參加對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權,官長要接受它的監督。第一次從組織上、制度上革除舊軍隊的弊端,使部隊得到有效改造。二是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從根本上解決了無產階級革命軍隊的領導權問題。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各級部隊分別建立黨的組織,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班設黨小組,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營團設黨委。這一重大舉措為黨指揮槍創造了條件。三灣改編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發展史上一塊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其偉大創舉在于把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是我黨領導的南昌起義、湖南起義和廣州起義均未得到解決的成功之處。中國共產黨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和領導者。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魂,勝利之本。這是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歷史經驗。
征程75載,彈指一揮間。秋收起義作為毛澤東建軍思想的起源和發展,將彪炳千秋,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