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地道的云南人,做得一手南方菜,但近來年事已高,加之爺爺家規甚嚴,我們做小輩的,平常絕對不敢勞煩奶奶下廚,只能等到過年時一大家子都聚齊了,方能大飽口福。
對于年紀尚幼的一大群弟弟妹妹們,過年與其說是“辭舊迎新”,倒不如稱之為“大快朵頤”更恰切些。十幾個小人兒圍著一張矮桌,又笑又鬧,奶奶總是帶些哄孩子性質地先端上一盤蒸肉,勾芡恰到好處,色澤粉紅,口感滑嫩,還象西瓜似地切成一牙一牙的。往往是每人抓起一塊,不一會兒就盤兒干碗凈了;跟著上來的蛋卷是用炸得金黃的蛋餅裹肉蒸制而成的,切成片,紅黃相間十分誘人,沒有湯水,任由小孩爭搶也不會一片狼籍;有了點兒東西墊底,小孩子們安分了許多,也規規矩矩模仿大人們端起飲料“祝酒”。
“文革”期間被下放當了一段廚師的二伯父戲稱自己的作品為“經工程師精心研制的工程師級菜式”;二伯母端上了獨具風味的陜西面食,普普通通一塊面到了二伯母手了就有化平凡為神奇的效果;姑姑師從奶奶做的家鄉菜頗為地道;祖籍四川的小嬸嬸的川菜更是香辣誘人……
百花齊放已過,壓軸好戲還要看奶奶做的菜。“梅菜扣肉”堪稱奶奶的招牌菜,十幾塊帶少許瘦肉的肥肉片抹上蜂蜜防止粘鍋,再用糖、醬油、辣椒等配料拌勻,放到一只大瓷碗中碼好,覆上事先調好味道的梅菜上鍋蒸熟即可。這道粵菜招來了不少“回頭客”,來家中做過客的朋友往往指名想吃“第二次”,甚至廣東人也贊不絕口曰:比家里做得好!
除了調味火候靠個人揣摩,奶奶有一大秘訣就是“選料精良”,梅菜是鄉親從云南帶來的特產黑白菜腌制的,品種特異,葉子展開足有扇面大小,莖干細長,頗似棕櫚葉;口感筋道耐嚼,不似內地的白菜肥厚多汁,亦比雪里蕻更有風味。
奶奶擅長制作南方特色的“八寶飯”,選用上海老字號生產的果脯蜜餞,不僅顏色紅綠黃白鮮艷美觀,吃完菜后用來調和咸甜最是可口,但最絕的還是奶奶自制的湯圓。來內地幾十年,奶奶仍然不習慣餃子,于是湯圓便從正月十五搬到大年夜來代替餃子。糯米面,是自己磨的,放在面袋里瀝干待用;餡可就大有奧妙了,奶奶用各種香氣濃郁的花腌制成醬:有用月季做成的“玫瑰醬”,金黃細巧的桂花醬,香氣清雅的茉莉醬……,挑少許點在餡里,煮熟的湯圓咬個口兒,甜香滿室,馥郁芬芳宛似春天早到……
奶奶常說:讀書種田一般苦,下廚也要動腦子。可不是嗎,學問不僅在書中,只要你用心,生活也能成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