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小兒”,亦稱“小龍蝦”。水產品,生于河渠之間,身長八至十五厘米,肉質鮮美,因其麻辣的烹飪方式在北京廣為流行,因此有這帶了京韻的呢稱。
“簋街”是北京最有名的夜市,二十四小時營業,是一個“扎堆兒”的好地方。簋街最有名的就是麻小兒了。麻小兒這個詞也是從簋街流行起來的,周末的夜晚去簋街吃麻小兒,已經成為北京這個城市的生活方式了。在炎熱的夏季,吃了滿嘴的麻辣,汗水通透過后就是一身的涼爽。有網友戲仿廣告曰:吃麻小兒,還得去簋街呀……
“吃麻小兒,宜約仨倆知己,攜帶美女若干,才可歡聲笑語,方得情趣盎然,必然久吃不膩,且易于消化,實為吃麻小兒之最酣暢境界也”。這是我的一個喜食麻小兒的好友總結出來的,回想去年的簋街與麻小兒帶給我們多少樂趣啊,從“申奧”到“出線”,這里永遠是一個最具有熱情的圣地。
在簋街吃麻小兒是不分階層的,有錢的人開了“大奔”、“寶馬”過來,吃的是兩元一只的麻小兒,并不以為麻小兒是如何低檔的食物,流行的——就是最好的!窮學生坐了地鐵過來,也吃兩元一只的麻小兒,也不會以為麻小兒就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了,吃的就是一個食尚,經典的——就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由此看來,簋街真是一個體現民主的地方,而麻小兒幾乎都成了民主形象的代表了。
今年夏天由于簋街的改造,于是沒有了可以集體扎堆兒吃麻小兒的地方,仿佛感覺到一絲缺憾,大概從前吃的并不是麻小兒,而只是一種生活的樂趣,一種不會讓你覺得孤獨的情緒。因此專門去簋街看了看,發現依然有些許頑強的做麻小兒的館子開著,依然可以在風中嗅到熟悉的麻辣味道,忍不住又吃了一次,卻沒有了往日的熱情,看來吃東西還是要吃一個氛圍的,沒有了火爆的三千食客皆動容的場面,麻小兒也沒有了味道。
我發現自己開始懷舊了,總是幻想著若干年后會有一只麻小兒用它鋒利的鉗子割破改造后簋街的路面爬出來——身后尾隨的是千萬只散發了麻辣味道的麻小兒。
這個夏天巨熱,因為沒有了麻小兒,三里屯酒吧街的生意竟然出奇的好,失去了酒吧應有的情調,反而成了一個宣泄情緒的地方,尤其是世界杯開賽的那個月,我都想替在簋街經營麻小兒的老板們痛哭一場,多好的商機啊,就這么白白的錯過了,再等這么一次恐怕要換好幾代的老板才趕得上。
晃晃悠悠,這個夏天就快過去了,忽然聽聞要舉辦首屆麻小文化節了,再一打聽,原來簋街改造好了,麻小兒又要回到簋街,簋街又要成為一個扎堆兒的夜市了。心動不如行動,當我踏上簋街寬廣的煥然一新的道路,看著滿街的館子都披紅掛綠喜氣揚揚,麻小兒文化節的標語充斥了整條街道,不禁為之砰然心動,缺少“麻小兒”的夏天總算是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