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才江
夏天晝長夜短,暑氣灼人,養生保健尤其重要。然而,許多人習以為常的保健方法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下面介紹一些夏季保健的誤區,對人們的夏季保健頗有裨益。
誤區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一方面可蒸發散熱,維持體溫的恒定;另一方面多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細菌的毒素等可隨汗液排出。
中醫說:“開鬼門,潔凈腑。”鬼門為汗毛孔,開鬼門就是發汗;凈腑為膀胱,潔凈腑就是利尿;說明汗和尿都有排泄代謝廢物和消除暑氣的作用,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會得病,若無汗少尿,常為暑病先兆;有些老年人汗腺萎縮,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么為什么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發散熱的效果以少量出汗為最佳;若是大滴汗珠流淌,其散熱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損傷津液和元氣。因為大量出汗可以丟失許多有用物質,令體內缺鉀鹽、鈉鹽,據測定,汗液中還有鋅、銅、鉻、鉬、鈷、碘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質,所以出汗過多會導致脫水體虛。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濃縮,血黏度增高,對動脈硬化者有誘發血栓和心肌梗塞的危險。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較多時,要隨時補充水分和鹽分。平日三餐應多喝些菜湯,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維生素和鉀鹽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黃瓜、菠菜、絲瓜等。
誤區2:運動后大量喝水能盡快補充水分
暑天運動必然會大量出汗。如果運動時間稍長,人體失水較多,必然會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運動后便大量飲水,一是覺得痛快,二是覺得大量飲水才能盡快補充身體需要,使體液平衡。實際上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人在運動時,胃腸道的血管處于收縮狀態,血液供應暫時減少,體內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運動后馬上大量飲水,勢必會使胃腸道部分血管急劇收縮,吸收能力減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悶脹,妨礙膈肌的活動,影響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運動后適量補充點水,特別是鹽水,對體力的恢復是有益的,萬萬不可圖一時痛快而大量飲水。
誤區3:赤膊涼
快悶熱的三伏天,有些青年人總喜歡光著脊梁,以為這樣涼快,其實未必如此。
從生理角度分析,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37攝氏度左右)時,赤膊非但不涼快,反而會使人感到更熱。這是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而且還靠皮膚輻射等。據測定,在氣溫18~28攝氏度的環境里,人體體溫的70%靠皮膚輻射、對流和傳導散熱,26%通過皮膚和肺蒸發,3%靠吸入的空氣和攝入的食物消耗,1%隨尿和糞便排出。當外界溫度達到37攝氏度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所以,如果這時赤膊,就容易吸收熱量,會感到更加悶熱。
誤區4:夏夜不宜早睡
有人認為夏季后半夜氣溫下降后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體“生物鐘”的規律,入睡的最佳時間是22:00~23:00,早晨5:00~6:00是生物鐘的“高潮”,此時起床精神最好。因此不管是夏季還是冬季,早睡早起都是最佳的作息方式。如果氣溫太高,可通過定時電風扇、空調等方式降溫,以盡快進入夢鄉,如能做到心靜自然涼更為上策。
誤區5:飲食宜清淡
夏季天氣炎熱,會影響人的食欲,很多人認為吃些稀飯、饅頭,再喝點清涼飲料就可以了。其實,夏季人的活動時間長,機體消耗大,此時更要多補充營養物質,否則會造成營養不良而消瘦。因此,夏季應注意科學增進食欲,做到:早起后或餐前一小時喝一杯水以提高食欲;增加飲食的花色品種;營造一個安靜進食的環境,避免外界干擾影響食欲;通過飲用中藥涼茶來改善身體食欲狀況,但需請中醫師辨證用藥。
誤區6:開門窗通風涼
快在夏季太陽猛烈的日子,特別是在城市,室外氣溫很高,有時連外面吹的風都是熱的,這時打開門窗會使室內外的溫度一樣高。所以,夏日如室外氣溫很高時,應在下午氣溫最高的2:00~3:00前關上門窗,使室內氣溫保持較低的水平,到傍晚時再打開門窗,房間里顯得涼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