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常群
高中生小麗今年16歲。一天照鏡子時,發現一顆右下牙有個洞,她知道患了齲齒,該去補牙。但是,一想到自己8歲那年的看牙經歷,她就不寒而栗。那種難以名狀、無法忍受的疼痛,在她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曾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去看牙了。小麗就一直拖著。直到半年后,她的牙痛得再也扛不下去了,才在媽媽的陪伴下邁進口腔醫院的大門。可是,等她一躺到牙科椅上,她就條件反射般地心跳加速,周身戰栗;醫生把鉆頭放進她口里,開始鉆磨牙齒時,她“呀”地一聲從椅上跳起,鉆針險些把她的頰黏膜鉆破。后來,在媽媽的安慰和醫生的解釋下,小麗才總算熬過了這次“煉獄”般的就診過程。
20歲的小偉是一名大學生,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患了齲齒。醫生建議他盡快去補,但同窗好友小高告訴他看牙痛得很,還向小偉繪聲繪色地描述了自己兩年前看牙時的“痛苦”經歷,聽得小偉也有些膽怯,就一直沒去補這顆牙。等到一年后再次體檢時,那顆牙齒只剩下牙根了,無法保留,只好拔掉。小偉年紀輕輕就戴上了假牙,實在可惜。
實際上,上面講的小麗和小偉都患了“牙科畏懼癥”。這是近年來發生率很高的一種心理疾患。患者多為兒童和大中學生,且以女性多見。
牙科畏懼癥,顧名思義,就是對牙科治療的害怕和焦慮。具體來說,有人是對治療中的某些環節害怕,如怕鉆牙、怕打麻藥、怕出血等;還有人對牙科治療的所有環節都害怕。怕的程度有輕有重,有人稍覺煩躁不安;有人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血壓升高;有的人高聲叫喊,躲避或阻擋醫生的檢查和治療。
有研究發現,牙科畏懼癥的產生與首次不良的治牙經歷有關,如醫院環境惡劣,醫生態度生硬,拔牙時的麻醉效果不佳,補牙時鉆磨時間過長等,都可給這些年輕患者留下陰影,以致許多人以后看到牙鉗就膽顫,聽到牙鉆的聲音就心驚,一躺到牙科椅上就發抖……
牙科畏懼癥的危害是很大的。
首先,降低了早期就診率。因為怕看牙,有了牙病就忍著。殊不知牙病是不可逆的,絕不是熬一熬就能挺過去的,只能越拖越重,到牙齒大部分“爛掉”,疼痛難忍,或牙齒已大幅度松動時,才來看牙。這意味著將花更多的錢、更長的時間、忍受更多的痛苦,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最主要的是,獲得的療效將大打折扣。
其次,降低了診治質量。看牙時,牙醫常常要詳細地了解病史,以明確診斷和擬定治療方案,而牙科畏懼癥患者因焦慮、害怕或緊張,要么夸大癥狀,要么遺漏了重要信息,容易造成醫生誤診。另外在治療中,牙科畏懼癥患者會突然出現頭部躲閃、舉手阻擋等動作,不僅嚴重影響醫生的操作,而且容易造成唇、舌、頰黏膜的意外創傷。小兒患者常有高聲哭鬧、拒絕張口等行為,醫生的操作質量很可能因此而下降。
最后,惡化了醫患關系。對于牙科畏懼癥患者,醫生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做勸說、心理安撫等工作,有時用在這方面的時間甚至遠多于實際治療所用的時間。對個別拒絕治療者,還不得不采用按壓四肢、固定頭部,甚至用開口器強行開口等強制性措施,這不僅大大延長了診治時間,還可能會使這些患者對牙醫更反感、更畏懼,造成惡性循環。
那么,怎樣戰勝牙科畏懼癥呢?這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
平和整潔的診室環境、和藹可親的醫生面孔,耐心溫和的解釋語言,嫻熟輕巧的操作手法等將給患者一種安寧祥和、安全可靠的心理感受,必要時可使用局部麻醉以及口服鎮靜和止痛方面的藥物等,這些都是醫生應該做的。
對于患者來說,應避免受他人“看牙劇痛”夸張說法的恐嚇,充分相信現代科學技術,盡量到條件好、水平高的大醫院就診,心理上盡量保持鎮靜,對醫生提出的問題要準確詳細地回答,對醫生的各種操作要盡量配合。
如果真正做到了這些,您就會發現牙科治療其實并不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