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征難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軍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覺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方法系統總結戰爭經驗,具有重要軍事學術價值的經典名著,這部著作不僅奠定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軍事學的基礎,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科學重要理論來源之一。但由于它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因而不僅涉獵內容詳略不均,問題龐雜,文字晦澀費解,而且推究的方法也很奇特。誠如英國現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所說,《戰爭論》儼然是一座"充滿著哲學理論的迷宮,讀者當中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把握其邏輯路線,或者深入其理論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熇德爾-哈特:《戰略論》,467頁,北京,戰士出版社,1981牼」蓯瀾綹鞴軍事學術界對《戰爭論》都很重視和推崇,但系統深入地說明和注釋它的論著并不多見。由吳瓊同志撰著、華文出版社出版的《〈戰爭論〉詮釋》一書,當屬該研究領域頗有分量的一部專著。
作者有較扎實的哲學理論基礎,1981年在大連海軍政治學院任教時對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1983年起,他決心啃這個碩大的"酸果"。此后便十七年如一日,由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后仍樂此不疲,五易其稿,終于寫就了這部近七十萬字的書稿,從而開啟了這座充滿玄妙迷團的戰爭哲學迷宮。其"十年磨一劍"的執著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目前浮躁之氣流行之時,尤為難能可貴牎囤故汀肥醞家哉苧Х椒論為鑰匙,基本上按照《戰爭論》的內在邏輯和敘述順序,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為指南,廣泛聯系西方軍事思想史及現代戰爭問題,不回避難點問題,對《戰爭論》作了既系統又有重點的梳理、分析和評價,并力求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基本再現了克勞塞維茨戰爭哲學的完整體系。筆者茲略舉一二簡要介評之。
"絕對戰爭"學說,是研讀《戰爭論》無法繞過的理論難點之一,它既反映了克勞塞維茨考察戰爭問題時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而且也涉及了克勞塞維茨戰爭學說的哲學性質。根據以往的看法,受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克勞塞維茨所謂的"絕對戰爭"就相當于黑爾格的"絕對理念",指的是一種客觀精神的東西,它作為戰爭的原始概念,存在于一切具有具體形態的現實戰爭中。克勞塞維茨既把它作為研究戰爭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又把它作為衡量一切的基本尺度。并且,克勞塞維茨也的確是從"純概念"熀詬穸用語犎朧址治穌秸性質問題的。所不同的是,黑格爾的辯證發展觀又使克勞塞維茨從絕對戰爭回到了現實戰爭。作者不同意這種看法,他不僅對早年影響克勞塞維茨的康德主義者基塞韋特的哲學作了分析,并對此問題作了自己的解讀。認為,克勞塞維茨并非是用黑格爾的哲學方法,而是用"思想實驗"的方法提出"絕對戰爭"學說的。也就是說,克勞塞維茨在分析戰爭性質時,先將戰爭置于抽象的、絕對的、理想的和純粹的狀態之下,排除多種復雜因素和關系的干擾,然后提出戰爭在"無阻力"情況的運動下只表現為"暴力"行為,并具有"最大限度的使用"等本質屬性及發展規律的"絕對戰爭"學說。其中,克勞塞維茨雖然不免使用了"純概念"等黑格爾哲學中特有的名詞術語,但二者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在內涵上,黑格爾的"純概念"是指創造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純粹精神,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的純概念"則是對搏斗等戰爭具體事物的抽象反映和概括;在邏輯發展前途上,黑格爾哲學是從"純概念"出發,外化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又復歸"純概念"自身的完全虛構的過程,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的純概念"則是為了從中抽象出具有更大普遍性的本質屬性及規律,再用現實戰爭的經驗檢驗并"修正"這些結論;在哲學性質上,黑格爾哲學是唯心主義先驗論,而克勞塞維茨戰爭哲學則是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和反映論。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曾公開申明,其"絕對戰爭"學說是源于現實戰爭的,實質上是拿破侖戰爭經驗的一種抽象的反映和概括。作者同時認為,克勞塞維茨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其理論思維中也出現了明顯的失誤。一方面,他通過概括拿破侖時代的戰爭經驗,得出戰爭暴力的大小總是與具體社會條件下交戰雙方人民之間敵對利害有關聯的結論;另一方面,又立足于抽象的戰爭純概念,把作為戰爭原始概念"搏斗"作為"理想模型",經過抽象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了"暴力最大限度使用"是戰爭自身特殊發展規律的結論。尤其在作為《戰爭論》邏輯終點的"戰爭計劃"中,更是赤裸裸地主張一種可怕的無原則的"絕對戰爭"目的論。魯登道夫在其總體戰理論中利用了這一糟粕,極力掩蓋其為掠奪、侵略他國而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公開鼓吹反動的種族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和戰爭狂熱,造成相當惡劣的影響,給德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顯然,作者從"思想實驗"這一科學研究方法的角度,通過與黑格爾相關論述的比較及對克勞塞維茨相關論述的析辨,和該學說在現實中的影響等多方面的詮釋,尤其是聯系與之密切相關的所謂"現實戰爭"的學說,拓寬了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思路。這有助于把握克勞塞維茨研究方法的基本脈絡,進而清除開啟其戰爭哲學迷宮的一塊重要的"攔路石"。當然,對其中究竟應如何理解黑格爾和克勞塞維茨所謂"純概念"的異同,如何理解"絕對戰爭"抽象方法及其本意,如何理解克勞塞維茨戰爭學說的哲學性質等問題,也還有作進一步探討的必要。
"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學說,是克勞塞維茨所謂"指導戰爭的最高觀點"和《戰爭論》的理論精華,同時也是在現實中爭論頗大的一個問題。作者認為,過去簡單地把克勞塞維茨的政治觀理解為只涉及國家間的對外政策及整個社會一切利益代表的看法是不符合事實的。作者通過考察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尤其是康德和黑格爾的法學政治觀,以及克勞塞維茨本人晚年時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立場,提出克勞塞維茨所奉行的是一種"利益均衡"的政治觀,即把政治看作是"利益"的集中表現,看作是國家政府部門"均衡"地處理本國內部的各種利益關系,及本國利益與其他國家利益之間關系的一系列政策和活動。雖然它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科學成分,但歸根到底反映了十九世紀初期德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要求,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在此基礎上,作者對克勞塞維茨"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學說的相關論點一一作了釋解。認為,該學說所著力解決的是國家政治與戰爭之間的辯證關系,概言之,戰爭只不過是政治的一部分,而決不是獨立的東西。也就是說,一方面,這種基于利益之上的"政治交往"規律,作為"整體"性規律支配著其組成部分的戰爭規律,進而形成戰爭運動必須遵循并受其約束的主要路線,構成戰爭發展過程的主要線索和大致輪廓。其所著重論述的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熤種"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牎⒄秸的整體性質熣治牎⒄秸整體性運動規律"政治交往"的規律牶駝秸整體形態特點熡"政治"和"政治交往"決定牭任侍狻A硪環矯媯戰爭還有其自身相對的獨立性,還有其獨具的"暴力"、"軍事"本質,及戰爭要素原有的暴烈性、概然性和偶然性。然而,"政治交往"的整體形態決定戰爭的具體形態,所以,確定戰爭的主要路線和指導戰爭的最高觀點不能是別的,只能是政治觀點。國家政府部門和軍事統帥在進行戰略決策時,必須從國家政治的全局出發,進行戰略預測,制定戰爭計劃,組織和指導戰爭。其中,由于制定戰爭計劃是戰略決策的最高表現,因此,關于戰爭計劃的主體部分只能由政治當局決定,而不應由軍事當局決定。總之,克勞塞維茨把維護和發展國家的根本利益作為"整體",而把戰爭看作是達到國家利益目標的一種手段,要求軍事戰略必須服從國家政治戰略,軍事目標必須服從國家政治目標。不過,由于克勞塞維茨奉行的所謂"利益均衡"的政治觀缺乏現實的經濟基礎,因而他所提出的擁護和肯定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而反對歐洲及德國復辟封建制度的政治結論,實際上是把資產階級國家的政治美化為人類最理想的境界,這顯然是違反歷史辯證法的。作者基本上循著克勞塞維茨的思路對其該學說作了較系統的挖掘,尤其對其政治觀的解釋不乏新意,這對把握這個學說的內涵將是有益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火箭核武器的出現,國內外一些人士認為,克勞塞維茨關于"戰爭是政治繼續"的論斷已經過時了。而在否定論中,有不少人恰恰沒有搞清克勞塞維茨關于"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學說的本意,而僅僅從字面上作片面的曲解。無疑,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學說是有其豐富的理論內涵的,依據馬克思主義戰爭觀進一步辨析其本意,吸收其有益的內容,剔除其糟粕,克服其缺陷,不僅有助于考察和揭示各種戰爭的本質,而且也有助于探索和回答相關的重大學術理論問題。其實,誠如作者所說的,火箭核戰爭所以打不起來,正是產生戰爭的社會政治條件和戰爭的政治目的所起的支配和制約作用。同樣,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更新,信息戰的內容和形式也會比以往戰爭更靈活多變,但信息戰仍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手段和達成"政治目的"的一種工具,其性質、規模、形態、特點和作戰方法,甚至于其能否發動的問題,仍然是由政治決定和支配的。
"防御是比進攻強的作戰形式"的論斷,是克勞塞維茨在攻防問題上提出的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也曾引起廣泛的爭論。作者認為,"防御是較強的作戰形式"論斷的形成,并非克勞塞維茨脫離戰爭實際進行純哲學思辨的結果,而是他綜合考察當時歐洲各國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戰爭經驗而得出的正確結論。作者還把這一論斷作為克勞塞維茨積極防御作戰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作了闡釋。他雖然對克勞塞維茨如何通過比較進攻和防御這兩種作戰形式的優、劣、強、弱而得出的"防御是較強的作戰形式"結論的論證過程作了層層剖析,但重點卻放在深入挖掘這一論斷的實質性內涵上,即這個論斷中的防御,指的是積極防御,真防御,而決不是消極防御,假防御。換言之,克勞塞維茨所提倡的防御,是由進攻組成的防御,而且是一定要轉入進攻和反攻的防御。在這種防御中,進攻是絕對的,防守只是相對的,因此,必須力求讓進攻的"積極目的"和"積極形式"占據防御的主導地位。并且,防御一方的力量一旦由弱變強,就必須不失時機地由防御轉入進攻和反攻,以實現防御戰的最終積極目的。作者還通過挖掘《戰爭論》中有關"防御的手段"、"抵抗的手段"、"向本國腹地退卻"、"人民戰爭"、"戰區防御"等篇章的豐富內容,多方面多層次地闡釋了克勞塞維茨關于被迫進行防御的弱小國家,在構成戰略防御的各個部分及各個環節上,怎樣進行"積極"和"正確"的防御,如何創造出防御強于進攻的條件,從而使"防御是較強的作戰形式"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不過,筆者以為,克勞塞維茨這個論斷在表述上也還有值得商榷之處。作者還通過聯系現代戰爭的實際,駁斥了所謂進攻無論在什么條件下都強于防御的傳統偏見,以及當代信息戰中進攻和防御作戰的界線將模糊不清等觀點,指出,必須要從中國的國情和軍情出發,辨析世界新軍事革命中,哪些符合軍事科學的基本原理,代表軍事歷史發展潮流,是可以為我所用的東西。事實上,信息武器相對落后被迫進行防御的弱小國家,完全能夠抵御霸權主義國家的恐嚇和欺凌,維護國家的自由、獨立和主權。在現代戰爭的條件下,必須力求站在比軍事戰略更高的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綜合考慮怎樣貫徹積極防御的原則,以便"積極"而"正確"地準備應付未來反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