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河
知識、觀點、情趣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祖先的遺產》的主要特色。透過書中那嚴謹、典雅又通俗、巧妙的語言,筆者感覺到作者對于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生存、發揚乃至走向世界的一種深切關懷。這是一種有責任感的文化人的理性自覺,也只有從這個層面上產生的理解,才能真正觸及傳統文化的內涵。書中用很大篇幅講解傳統道德和傳統精神,便是這種關懷的體現。
作者選取了二十個有關傳統道德的題目,運用古代典籍的論述,結合大量生動事例,加以詮解,并對如何繼承發揚的問題作了精彩的發揮。尤為難得的是,作者善于抓住讀者心理,找到切入點,從一些有趣味甚至有爭議的問題入手,引導讀者進入“角色”。這就讓即使對古文化十分生疏的讀者也能體會到傳統道德的真諦。
比如在《人·道德·傳統道德》一文中,作者先把人和動物在生理和思維上作了比較,認為“如果單憑肉體,人實際上比動物要弱,不要比大象、老虎……這些兇猛的動物,就是比貓、鼠、螞蟻……這些小動物在生存能力上也有不及之處”。當讀者產生了讀下去的欲望時,文章筆鋒一轉,提出了“那么,人是靠什么戰勝動物,成為地球生物的主宰了呢﹖”這樣思考性很強的問題。通過引用荀子和古羅馬學者的論述,得出了人必須結成群體,而群體中的人要有關系準則來制約思想行為的結論。道德的重要性就顯示了出來。又比如《“謙”受益》一文,作者先對“謙”這個字作了“咬文嚼字”的解釋,認為對“謙”的通俗理解就是“虛”,虛是與滿、盈等相對的……“虛”就是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差距,不自以為是,不自我滿足,而把自己看“空”。只有這樣才能容納更多的知識和本領。文尾處又針對當今一些人認為年輕人“用不著謙虛”的說法,告誡人們:“謙虛不是擺樣子,是進取和成功的條件,這對誰都一樣。……同時,也不要把謙虛和謙讓、謙恭等混為一談。”因為謙虛是“認識自我的準則”,“對于青少年競爭好勝的意識會起到促進和保證的作用”。像這樣有理論有事實又有貼切分析的文章,自然就具備讓人心服口服的感召力。
筆者最為驚奇和敬佩的還在于作者把“傳統精神”突現了出來,并作了極具個性的歸納和評判。在作者看來,“傳統精神”與“傳統道德”有聯系也有區別。道德是指立身處世的準則,精神主要指一個人對事情的態度和做事中表現的品質。道德標準在文獻中明明寫著,而高尚的精神往往是通過一個人或一群人或一件事體現出來,“要我們自己去挖掘和理解”。作者自己在這本書中就做了這種“挖掘”工作,經過認真負責的考察,選取了古代十五個熥椋犎宋錚為其所代表的傳統精神作了“命名”。在十五篇“精神”文章中,生動介紹了其具體表現,高度概括了其思想實質,確認了其在歷史上的影響和在今天的借鑒作用。筆者認為,這是作者雪崗先生的一個創造,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問題的一個貢獻。
從十五篇文章中,筆者體會出作者選擇人物并命名的三個最基本的條件:①其言行品德廣為人知又深孚眾望;②代表了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一種美好品質和積極向上的態度;③在歷史上產生過長遠影響并對今天有啟示作用。
讀者對所列人物的事跡,大都比較熟悉,而文章的重心,顯然放在了對其精神實質的概括和提煉。這些概括文字的表述,有的莊重,有的激昂,有的沉靜,有的幽默,有的則出人意料,但無一不脫俗出新,發人深思。比如對列在首位的“大禹精神”,作者提出,大禹的精神魅力在于他在治水中提倡的統一意志,團結奮斗,為公忘私,是我們民族的偉大開創;還在于他的不畏艱難和吃苦耐勞。“從‘個人來講,大禹是遠古男性崇拜時期完美的男子漢形象”,體現了我們民族“最崇尚的氣質和品德”,“他既是人群的首領,又能與大家朝夕相處,共同勞動,而少有后世人杰的‘官氣。”這些評價頗具個性又恰如其分,因此也就更能激發讀者的共鳴。作者對“周公精神”的分析也極有特色,認為像周公這類“宰相首輔”式的古代主要執行官,當好是很不容易的。“他既要有治國的才能又要對上忠于君主對下駕馭百官,還不能功高‘蓋主,突出個人”。“所以歷來當宰相當得有成就的,都是才能卓越又忍辱負重、謙虛寬讓的人物。這是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必然現象。”文中通過對周公、蕭何、諸葛亮等名相的介紹,使讀者明顯感到作者的分析既肯定了人物的優秀品質又看到了時代的局限。在《晏嬰精神》中,作者對曾經爭論不止的“清官評價”問題發言道:“按說現在的干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水平應比古代清官高得多。可事實并非全這樣。”那些時而出現的大貪官小貪官,“不要說為人民服務了,就連古代清官的境界也達不到。所以做一個清官,仍是百姓對‘領導的最起碼要求。”在評價“司馬遷精神”時,作者的筆端顯然飽含激情:“我們感謝司馬遷。他為我們民族做出了難以估價的偉大貢獻,也提供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他飽經屈辱和肉體上的摧殘,卻能含恥忍辱,不計個人名譽與得失,完成了千秋偉業。這崇高的精神足以使遭受挫折的人們振作起來,也啟示人們:寧死不屈、寧折不彎是大丈夫應有的氣節,而為了事業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同樣是大丈夫行為。”讀了這段文字,讀者不受感染是不可能的。傳統精神也隨之被提煉出來。
雪崗先生作為涉獵廣泛的學者,對如何認識和繼承傳統文化有著獨到的見解;作為一位出版工作者,對讀者的閱讀特點又有深切的了解和把握。憑借自己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和深厚的語言功底,把傳統文化那么多廣、大、深、久的話題,濃縮到短而小的文章里,講得又如此真切深刻并富于情趣。筆者認為不是“大手筆”是絕寫不出這樣的“小文章”的,同時也相信,這本書在傳播弘揚中華優良文化傳統的工作中將會發揮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