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把鋤頭
卡爾·威特認為,孩子的很多毛病都可以用閱讀和勞動來幫助他們改正,而且孩子只要具備了求知和勞動的習慣,就會向良好的方向發(fā)展,進而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
他有一個朋友,兒子頑劣成性,經(jīng)常去糟蹋園里的花草,弄得他大傷腦筋,卻又毫無辦法。卡爾·威特對他說:“你最好給兒子買個鋤頭和鐵鍬,讓他自己種花。”
朋友馬上照辦了。說來奇怪,就因為這把鋤頭和鐵鍬,這個孩子馬上就變了。從此,人們再也看不到他頑劣的身影,而是經(jīng)常看見他在花園中種花種草,并悉心照料。他對別人家的花園也非常愛惜,不僅自己不去破壞,而且還勸阻別的小孩子也不要去破壞,他成了一名真正的“護花使者”。
孩子有的是精力,他總要發(fā)泄自己的精力,要么建設,要么破壞。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善于疏導或者引導,把孩子迷失方向的精力引導到正確方面來。
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精神
往往有這樣的孩子,他們天資聰穎,靈氣逼人,對什么都感興趣,對什么都想學,但什么都學不好。這是為什么?多半因為他們不專注。
還有些學生,他們似乎很用功,課間時間還趴在課桌上,課外活動時間也不外出運動,似乎很用功,然而成績總是低下。這是為什么?多半也是不專注,思想拋錨,看書徒具形式而已。
卡爾·威特有個朋友的兒子哈特威爾,是個很聰明的孩子,然而上學以后成績卻總是上不去。卡爾·威特要求能夠偷偷觀察一下這孩子是怎么學習的。
那孩子坐在了書桌前,開始背誦荷馬的詩,卡爾·威特在另一房間,透過門縫觀察。漸漸地,誦讀之聲停止了,孩子把目光長時間移向窗外。
孩子的父親火冒三丈,立刻要去訓斥孩子,卡爾·威特攔住了他,說:“讓我過去和孩子談談。”
原來孩子在想著昨天發(fā)生的一件事:一個同學仗著身強力壯欺負別的同學,哈特威爾在想,如果自己武藝高強,騎著白馬,揮著寶劍,肯定會讓壞孩子吃苦頭。
卡爾·威特告訴孩子,幫助別人是好事,但不能光坐在這里想呀!這荷馬史詩里就有很多英雄故事,你應該看看他們是怎樣成為英雄的,學英雄的作為,學英雄的智慧。
小哈特威爾好像悟到了什么東西,說:“我明白了。現(xiàn)在我從書中學習英雄,學完后就到外面鍛煉身體,等我長大了,就可以真正幫助那些弱小的人們了。”
從此以后,該學習時孩子專心地學,該玩耍時孩子就開心地玩,學習成績飛快地提高起來。
這事至少給我們兩點啟發(fā):一、教育要得法,粗暴教育恐怕只能適得其反;二、下功夫培養(yǎng)孩子的專注力,注意力集中持久將會讓孩子在學習中受用無窮,也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不要過分表揚孩子
在卡爾·威特那個時代,有一個音樂神童萊恩。他在兩歲時就表現(xiàn)出超人的音樂天賦,父母為他專門請了很有造詣的家庭教師。萊恩四五歲時鋼琴和小提琴演奏已極為出色,并舉辦了個人音樂會。好評如潮。人們都說他是偉大的天才,就像人們評論那些歷史上的偉大音樂家一樣。他的父母更把他當成寶貝,他們逢人就夸自己的孩子,甚至說萊恩的水平已遠遠超過他的老師和其他同時代的音樂家,說萊恩注定將成為巴赫那樣劃時代的音樂大師。
有一天,老師提醒萊恩說,雖然他的技巧確實相當不錯了,但他在音樂表現(xiàn)上仍存在很多不足,因為音樂本身的魅力更在于內(nèi)涵而不單單是技巧。
此時的萊恩已聽不進去任何反面意見,他用惡毒的語言頂撞并嘲笑他的老師。老師氣憤至極,也傷心至極。他堅決離開了萊恩,并認定萊恩絕不可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
未來被這位老師不幸而言中。若干年后,萊恩墮落成一個酒鬼,他酒后總是狂言不斷,抱怨這個世界不容他這樣的超級天才,但他自己卻始終連一篇平庸的作品也沒能寫出,而他的聽力和靈巧的手指也被酒精摧毀了。
古今中外總有很多天才被毀的故事,聽來讓人扼腕嘆息。除過其他更復雜的因素之外,過分的贊譽導致他們狂妄自滿是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魯迅先生曾經(jīng)提出過“棒殺”和“捧殺”的問題,天才被“捧殺”的,又何止一個萊恩呢?“棒殺”和“捧殺”的孩子,又何止千千萬萬?
熱處理與冷處理
中國人有句俗話,叫“當面教子,背后教妻”,意思是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不顧及時間、地點甚至方式,當眾訓斥是正常合理的。
卡爾·威特認為,這種教育方法是非常有害的,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破壞他們的榮譽感。自尊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自尊心受到傷害所造成的身心危害是難以估量的,一個失去了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孩子是很可怕也是最難教育的。如果當著眾人,特別是當著眾多小朋友的面訓斥孩子,就會讓孩子顏面盡失,羞愧難當,他自慚形穢,自覺低人一等。這也會成為其他孩子羞辱他的把柄,久而久之,會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礙,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玉不琢,不成器”,孩子當然是要教育,而且是要下大功夫教育的。對于孩子的不良習慣,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教育改正,要“熱處理”,這是戰(zhàn)略。而在戰(zhàn)術(shù)上,有時卻要“冷處理”。
卡爾小的時候,喜歡在墻上亂畫,盡管他父親給他買了所有的繪畫用具,但他仍然克制不住,總乘人不備,在墻上涂鴉。
小卡爾正在墻上畫得高興,被父親抓個正著。
寫到這里,我想問問有幸看到此文的家長:你的孩子有過這樣類似的作為嗎?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么做?
卡爾·威特是這樣做的:他沒有訓斥,也不講道理,只是不讓孩子再畫下去,并讓他獨自一人回自己房間去。
過了一會兒,卡爾·威特把兒子叫出來,問他為什么在墻上畫。
兒子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說這些道理他懂,但就是忍不住。錯了,甘愿受懲罰。
卡爾·威特說,讓兒子一個人呆一會兒,沒有懲罰的意思,只是讓兒子把墻上畫畫的那股勁冷下來。如果他能進行反思,更好;沒有反思,也無所謂,停停再說。那些道理以前都給孩子說過,當時馬上重復那些道理,效果不一定好,冷一冷再說,孩子印象會更深。
卡爾·威特的做法,比當面訓斥和打罵,不知要高明、有效多少倍。不怒而威,家長的權(quán)威要這樣樹立;總怒而無威,家長的權(quán)威就是這樣喪失的。
有的家長也許會問:如果孩子不去他的房間呢?卡爾·威特的建議是:強制執(zhí)行,那怕孩子哭鬧,也不能姑息。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何對抗都是無用的。
當然,這一切必須首先建立在說理的基礎(chǔ)上,“先禮而后兵”。而且,家長必須是正確的,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卡爾·威特有位朋友的兒子,總拿一些事氣這位朋友,甚至吃面包也是讓朋友生氣的吃法。卡爾·威特決定一看究竟。
他跟那家人共進午餐。那孩子把面包皮扒下,揉成一團吃了,剩下的就丟在盤子里。他還得意洋洋地對他母親宣布:“媽媽,我把面包皮剝下來了!”
他的母親開始訓斥他:“你怎么總是這樣,居然還當著客人的面!”他的父親更是怒火中燒,正想發(fā)作,卡爾·威特急忙示意他先忍耐。
飯后,卡爾·威特給他教了一個“冷處理”的辦法,讓他試試。
下一頓飯,孩子故技重演,并對他母親說:“媽媽,我把面包皮剝下來了。”他母親只漫不經(jīng)心回答一句:“知道了。”
孩子有點失落:“你不說我嗎?”
母親平淡地答:“不說。”
這一招果然很靈,孩子的毛病從此改了。
想一想,這是為什么?
或者,我們沒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心理學探討,依樣畫葫蘆,我們不妨跟上也這么做就行了:必要時,晾他一把,進行個“冷處理”,讓他討個沒趣,他也就乖乖的了。
(責編李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