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榮
現在的父母很困惑,當他們還沒有考慮成熟是否將自己艱難的往事講給孩子們聽的時候,孩子們便已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在家中,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房間,電視機成了他們親密的“伙伴”;他們穿著名牌衣物,興致勃勃地談論著歌星球星;他們喝著可口可樂,吃著麥當勞、比薩餅;他們忘情地坐在電腦旁,迷戀于網上所呈現的那個繽紛多彩的世界。
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他們生活在“蜜罐”里。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常吃蜜的人并不覺得蜜是甜的。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在他們剛剛啟程的人生道路上,只要稍遇挫折,他們就以死抗爭。
讓我們翻開這些讓人震驚、讓人思索的悲慘記錄吧。
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團中學的4名花季少女,因學習成績排在年級的后面,便一起服毒自殺。2001年11月,呼和浩特市14歲初中生凱欽僅僅因為他將鋼筆水甩在老師身上1次,而不是老師說的4次,竟以自殺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尊嚴。2001年10月28日,天津師范大學的一名學生因不堪忍受病痛和絕望的折磨,竟從10層高的教室跳下身亡。2001年10月25日,廣州市一名14歲女孩由于不忍父母負擔過重,吞藥自殺。廣東省順德市一名初三學生,因家長不讓玩游戲機,竟上吊自殺。讓人感到震驚的是,這些悲劇的發(fā)生并不是偶然的事件,據有關資料顯示,15~35歲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殺,而且有明顯低齡化的趨勢。
如果要問天下父母什么是最珍貴的?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是孩子!為了孩子,他們可以舍棄自己的一切,用“含辛茹苦”、“舍生忘死”來形容他們對孩子的撫育和護衛(wèi)的程度是最恰當不過了。但孩子們?yōu)槭裁大w諒不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動輒拿生命做籌碼釀成悲事,讓父母的心在流血,眼在流淚呢?
痛定思痛,應該說簡單粗暴的家長教育出的子女最易形成走向極端的性格。不少家長經常打罵孩子,雖然他們的心態(tài)是“恨鐵不成鋼”和“望子成龍”,但方式方法卻極不講究,甚至氣惱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讓子女去死。這話自然不是真心的,父母雖然嘴上發(fā)狠,但心里最怕的就是孩子想不開,走上絕路。但這樣的罵法,卻無形中給孩子一種“啟示”,或者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讓我死,我就死給你看,結果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悲劇。另外,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比較優(yōu)越,但他們面臨的學業(yè)壓力和將來生存競爭的壓力卻是十分殘酷的,這種壓力如果始終沒有合適的渠道加以排解,就會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現不良的狀態(tài),這種不良狀態(tài)如果走向極端,較易產生靠自殺擺脫壓力的做法。特別是有的家長因孩子學習不好,經常打罵孩子,這使孩子在學習不佳時,感到沒有退路,也易產生自殺的傾向。
在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還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在短期內不能殺出重圍,其積累的負面效應將不堪設想。發(fā)生在青少年中的惡性事件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問題。一位美國教育家曾說過:“父母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孩子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中獲得的。”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應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那樣維護孩子的自尊心,都應明白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和教師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就會發(fā)現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么合情合理。
當家長和教師在這些悲慘的事件中總結自己的是與非時,作為現今的青少年該怎樣校正自己的人生軌跡呢?一位教育家是這樣說的:只有讓孩子體驗寒冷,體驗孤獨,才能讓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時,激發(fā)其考慮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如果這個過程經常得到強化,孩子就會由被動變主動,從而戰(zhàn)勝各種各樣的困難。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們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開始形成一種自尊,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它使人懂得尊重他人,保持高尚的品德,使人不斷進取。但這種自尊不是不允許別人的批評。當受批評者被煩惱所困時,不妨設想一下美好的未來,努力尋找愉快、輕松的感覺。這樣就能克服情緒危機,才會發(fā)現只要堅持一下,明天原來是很美好的。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善待生命才是生活中的強者。愿我們的青少年勇敢起來,堅強起來,滿懷激情地擁抱剛剛升起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