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耆
晚上八點多鐘,一位50來歲的女病人,因為突發(fā)劇烈的胸悶憋氣已近一小時,被她的丈夫送到了急診科。
這種患者,醫(yī)生護士們見得多啦,立即進入緊張有序的工作。
病人表情痛苦不安,血壓110/70毫米汞柱;心率104/分,齊,沒有雜音,心電圖檢查發(fā)現有竇性心動過速和ST-T段的改變,但不見心肌梗死的圖形。鑒于患者的癥狀較重,她被留在急診室觀察,并立即取血查酶,同時靜脈滴注硝酸甘油。在此之后,醫(yī)生又多次為病人復查心電圖及酶,都沒有發(fā)現重大異常。病人被折騰了一夜,不但沒睡覺,而且因點滴硝酸甘油而頭脹頭痛難受。
病人的丈夫焦急地通宵陪著,打聽到我上午有門診,即掛號后用輪椅推病人前來。
研究了所有心電圖,確無心梗圖形。查體:心率、血壓正常。但病人表情痛苦、沮喪。我問她:“您心里是否有什么委屈?”只見病人目光呆滯、兩眼含淚,突然放聲大哭。
原來,昨天下班前,單位領導莫名其妙地把她批評了一頓,她感到十分冤枉,又無法解釋。悶悶不樂地離開機關,一心想回家后向丈夫傾訴,發(fā)泄一下。完全意外的是,回家剛開口,又被丈夫責怪了一通,堵回去了。這才突然出現了上述癥狀。
病人哭訴后,情緒逐漸平穩(wěn)下來。再問她,癥狀居然消失了,丈夫也松了一口氣。二人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一場來勢兇猛的急病,就這樣“輕松愉快”地解決了。
可以從中得到什么經驗教訓呢?那就是,對病史重視不夠。特別是,對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病的關系認識不足。
應該承認,急診科的醫(yī)生護士們工作很負責。他們?yōu)榛颊哂质亲鲂碾妶D,又是查血清酶,又是輸液。一夜不知緊張地巡回觀察了多少次,生怕由于偶然的疏忽,漏診了急性心肌梗死。因為他們都知道,對這種病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處理。只可惜,他們雖然多次詢問病人癥狀是否減輕,但卻從沒設法了解一下發(fā)病的原因和經過,更沒工夫了解病人有什么“心事”。
客觀地說,急診科確實忙,醫(yī)務人員心里的重點是,不能耽誤了輸液、打針和其他搶救措施。沒有顧得上問一些“瑣碎”的小事,似乎也算不得什么大錯。可是,從這個病例看,如果早些弄清她心中的委屈,及時進行寬慰疏導,也許不用費多少勁兒就“風平浪靜”了。
從家屬的角度看,為了不耽誤急重病情,送病人來急診當然是對的。但應該講清發(fā)病經過。病人自己,也許覺得說這些有點難為情,不光彩。其實,對醫(yī)務人員不必有太多的顧慮。特別是,在初步檢查除外了心肌梗死后,把情況說得詳細些,對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
人有兩個“心”。一個是作為血液循環(huán)動力的心臟,另一個是指心理行為、精神情緒、思想意識等。這兩個從功能和定義上說都完全不同的“心”之間,卻存在著非常密切的相互關系。不但心臟的器質性病變可能使人的心情受影響,反之,各種不良的心理刺激也可引起心慌、胸悶、憋氣等類似器質性心臟病的癥狀。
臨床診斷的難點之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病因之間,有時存在十分復雜的關系。古代著名醫(yī)家孫思邈早就指出:“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比如,這個病人表現出來的癥狀,就很像心絞痛或心肌梗死,而實際上是情緒激動所致。
詢問病史和敘述病史,是醫(yī)生掌握病人情況的重要步驟之一。老一輩醫(yī)學家們經常強調說:60%~70%的正確診斷,是醫(yī)生通過病史和查體得到的。
近些年來,隨著許多高科技成果用于臨床,給臨床診斷治療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但與此同時,有些醫(yī)生和病人卻過分重視特殊檢查,忽視了病史、查體等基本要素。這些,應該說是一種偏差。通過本文的敘述,希望能提請大家一起注意。不但醫(yī)護人員要重視詢問病人,病人和家屬也應盡可能把病史說得詳盡些。離開病史,迷信特殊檢查結果,不僅可能在診斷上走彎路,而且還可能被引入歧途。臨床工作中,這種教訓并不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