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聰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錢是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給孩子花錢過于大方,很容易讓孩子養成好吃零食、奢侈浪費等不良習慣;管理過嚴,孩子的合理要求又得不到滿足,還有可能使孩子沾染上偷家里或他人的錢的毛病。因此,如何給孩子錢,怎樣教孩子花錢,這不僅僅是能否讓孩子學會理財的問題,還直接影響著孩子人格的形成。
我的做法是給孩子建個小金庫,讓孩子從小學會理財,一方面讓他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方面鍛煉他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
因為過于嬌慣,兒子從小養成了買零食、買玩具的習慣,到商店見到玩具非買一兩樣不可。上學后,這種習慣難以一下子改掉,兒子天天都要花去兩元錢買各種小食品。一年后,我和妻子感到當初讓他養成亂花錢的習慣是個錯誤。這些零食沒什么營養,吃多了零食孩子還會不好好吃飯,更重要的是,如果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養成不珍惜家長的勞動、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再富不能富孩子”,何況我們只是工薪族。于是我們想懸崖勒馬,改掉他的壞習慣。開始我們從每天給他兩元減為一元,過了一段時間,一元也不給了。花慣了錢的兒子把哭鬧、撒潑、向姥姥告狀等招數都用盡了,我們還是沒有妥協。正在我們為自己的教子有方暗暗高興時,卻發現了更大的問題:兒子有時竟偷拿家里的錢!在我忍不住打了他幾巴掌后,也開始對自己的家教進行反思。以前兒子并沒有“偷”的行為,這個剛剛表現出來的毛病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逼”出來的。
經過和妻子反復醞釀,從兒子四年級開始,我們決定對現行的“財務制度”進行“改革”,即為兒子建一個“小金庫”。具體做法是:每年年初做“預算”,把一年中必須花的如學雜費、書報費、文具費等計算進去,再加上平均每天五角的零花錢,是我們全年供給他的總額,連同壓歲錢等其他收入都存入他的存折。在此基礎上,還制定了四條規定:第一,兒子對他的賬戶存款負責,除生病等特殊情況外,一年中的一切開支都要從這個帳戶上支取。第二,兒子每次花錢不超過二十元時,不必由“上級領導”(指我和他媽)批準;超過二十元則要由一名“上級領導”批準;每一筆支出都要記清原因,以備審計。第三,兒子要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則根據勞動的數量、質量和態度支付獎勵金,作為兒子的一項收入。第四,兒子的個人收入包括壓歲錢、獎勵金等以及上年節省下來的余額,是他的永久財產,不帶入下年預算。
實踐證明,這一做法不僅使孩子學會了理財,增強了花錢的自律意識,還使孩子養成了正確對待金錢和勞動、勤儉節約的好品德。從此,兒子再也沒有偷拿過家里的錢,為了使帳戶上存的錢多一些,兒子改掉了吃零食的習慣,還經常積極做家務,努力靠“獎勵金”養活自己;同時,因為自己花錢有了主動權,在學校組織為災區捐款時,他在全班同學中捐得最多,逢年過節還給長輩買一些小禮品表示孝心。我們深切地感到,“小金庫”使兒子長大了,懂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