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2002年7月31日,衛生部公布了因在保健食品中違法添入了違禁物品,或夸大了功能宣傳,而被撤消批準文號的13種保健食品名單。
國家衛生部法監司副司長汪建榮在7月30日衛生部召開的通報會上,公開通報了中國保健食品市場存在的四大問題,并透露將在全國范圍開展專項整頓治理。
——保健食品不實宣傳十分嚴重。一些保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為牟取暴利,利用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廣告和所謂的“科普宣傳”、“病例介紹”及“坐堂行醫”等大肆夸大產品功效,誤導消費者。有的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不按批準內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擴大適用人群,變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混淆了食品與藥品的界限。
——非法添加違禁物品情況時有發生。一些企業為突出產品的功能效果,置消費者健康于不顧,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違禁物品,如在減肥類產品中非法添加芬氟拉明、麻黃素等;在抗疲勞產品中非法添加枸櫞酸西地那非(偉哥的主要成分);在促進生長發育類產品中非法添加生長激素等;對消費者身體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非法生產經營保健食品屢禁不止。有的盜用保健食品批準文號,有的冒用保健食品標志,有的將普通食品當作保健食品進行宣傳,有的生產經營假冒偽劣保健食品,有的未經批準擅自生產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企業生產條件較差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一些企業不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范》的要求,不具備保健食品自檢能力,片面重視廣告宣傳和市場營銷,忽視生產設備的更新、改造。
汪建榮指出,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企業無視法律規定,為牟取暴利,見利忘義,胡作非為;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一些規模較小,資金不足的企業為了達到“低投入、高回報、快回報”的目的,而采取大范圍高密度的廣告宣傳。
中國保健食品已經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據統計,目前獲準國家衛生部審查批準的保健食品有3000多個,1300多種。截止到去年,全國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有1012家,保健食品的總銷售額達306億元人民幣。
另據報道:衛生部、國家經貿委、國家工商總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昨日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保健食品專項整治工作。
通知指出,目前,在保健食品市場中發現,有的保健食品中擅自添加藥物甚至違禁藥品,有的保健食品大肆進行虛假廣告宣傳,甚至違法宣傳產品具有治療作用,還有的偽造衛生部門批準文號,冒充保健食品進行經營活動,這些行為嚴重擾亂了保健食品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
這次整治的重點市場是食品批發市場、保健品批發市場、藥品經營企業等。整治的重點產品包括:偽造批準文號或未取得批準文號宣傳保健功能的產品;夸大或虛假宣傳具有抗疲勞、減肥、美容、促進生長發育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以及違法宣傳改善性功能的產品;假冒、仿冒保健食品標志、商標、裝潢的產品;擅自添加藥食同源原料名單以外,并已列入藥典的動植物原料的普通食品;普通食品宣傳保健功能。
汪建榮說:“衛生部將和國家工商總局建立保健食品違法廣告公示制度,保健食品廠必須在9月底以前改正違反規定,夸大宣傳的產品說明書和標簽,否則將責令其停止生產經營。在保健食品中添加違規物品是違法行為,一經發現,立即撤消其保健食品批準證書,情節嚴重的,將移交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