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宣告成立后,政務院成立了接收工作指導委員會華東工作團,由董必武任團長,辦理接收國民黨政府有關人事、檔案、圖書、卷宗和其他一切應行接收事宜。1949年12月,董必武率團來到南京,在原“國民大會堂”,向四千國民黨留用人員講話,宣傳黨的統(tǒng)戰(zhàn)政策,進行思想教育。當時百廢待興,國家各方面都急需錢,但對留用人員實行了“包下來”的政策,給飯吃,給工作。為了解決就業(yè)問題,黨提出了“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吃”的號召。為了更好地使留用人員適應新中國的需要,專門成立了華東革大南京分校,對留用人員進行培訓,一年之后,學員學成,按因才致用的原則給這些人分配了適當?shù)墓ぷ?,不少人成了各行業(yè)的骨干。
董必武在南京,還專為全市黨員干部大會作了《目前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他首先重申中共領導的中國革命有三大法寶,指出除我們已經(jīng)有一個馬克思主義的黨和一支優(yōu)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外,還要“建立一個很好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他強調,這是“黨的基本政策之一”。他指出,中國革命已經(jīng)取得了軍事勝利,新中國建立以后,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象仍然是最廣大最可靠的同盟者農民階級、很好的朋友小資產階級、仍然是朋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以及一切可以爭取團結的人。他說:“我們一定要把革命的對象縮得很小,把我們團結的對象盡量擴大?!碑敃r,黨內有些干部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不理解,特別是一些老干部,認為“我們打了這樣久的仗,為什么現(xiàn)在反而把人家捧得這樣高?”董老針對這樣的糊涂觀點,在報告中批評了因為勝利而瞧不起黨外民主人士、輕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關門傾向,他指出,“不懂得很好地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黨的質量也就不能算高?!?/p>
董老經(jīng)常對身邊的同志說,“我們是共產黨,在民主黨派面前不能妄自尊大?!倍吓c民主人士見面,一般都要向他們行拱手禮,尊稱他們。一次與民主人士開會之后,工作人員對他說,在座的除了張瀾、沈鈞儒,其余都是年輕人,你稱他們“各位先生,兄弟如何……”就不合適。董老說,“他們都稱我為‘老’,我不能自負嘛,稱兄弟不是更親切一些嗎?我們要做工作,就要舍得放下架子,切忌妄自尊大。”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會議在北京舉行。董必武擔任常委,負責第四小組的工作,主持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這個小組的成員共有25人,大多是民主人士。董老與他們反復開會研究,還廣泛征求了沒有參加小組工作的黨外專家的意見,才寫成政府組織法草案初稿。
楊顯東是留學美國的棉業(yè)博士,20世紀30年代后期還訪問過蘇聯(lián)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與董老在漢口相識,董老要他留在黨外發(fā)揮作用。1949年9月,他作為全國政協(xié)會議代表,來到了北京,專門到錫拉胡同董老家拜見董老,董老很高興,與他雙手緊握,久久不釋。董老對他說:“我詳細看過你輾轉寄來的信,并從有關方面得知你近年來在漢口和上海的表現(xiàn),你為黨做的工作是許多黨員所做不到的。當時不同意你到延安,而留你在白區(qū)工作,是對的吧!”
不久,楊顯東被任命為農業(yè)部副部長。楊顯東頗出意外,感到能力有限,還是從事棉花科研工作比較合適。他又一次拜訪了董老,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地告訴董老。董老對他說,“你擔任農業(yè)部副部長,是我經(jīng)過認真考慮又和周總理商量后決定的?!倍瞎膭钏钊肴罕?,深入實際,爭取參加土地改革,加強思想改造。楊顯東參加了中央財經(jīng)委員會的會議,陳云、薄一波對他說,“你是棉花副部長,把棉花搞上去是你的責任。”在政務院會議上,周總理也對他說,“你是棉花專家,一定要把棉花搞上去?!彼鹿钾摿藝翌I導人的期望,在農業(yè)部歡迎他到任的見面會上,一激動他脫口而出,說,“20年之內,要把農業(yè)生產搞上去,做到豐衣足食?!倍现篮?,專門找他談心,說:“中央沒有做出決定的事,我們都不能隨意說。你講20年把農業(yè)生產搞上去,做到豐衣足食是沒有根據(jù)的。講話要考慮話說出去會引起什么作用,解決什么問題?”董老的批評,使這位黨外副部長感到終生受益。
董老處處對人尊重,總是想到讓黨外人士有職有權,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心情舒暢,顯露才華。有一次,他讓秘書把一個工作報告送給黨外負責同志審閱,特意交待,有的人年紀大了,工作也忙,寫書面意見不方便的話,要一一登門拜謁,記回意見來。意見反饋回來了,董老特別高興,對工作人員說:“修改意見我仔細看過兩次,絕大多數(shù)都可采用。”張奚若只改了一個字,董老說:“這不是一字之師嗎?”
朋友情,心中詩。解放前,董老長期在國統(tǒng)區(qū)從事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同國民黨內的進步人士和民主人士有過廣泛的交往,常常以詩表達相互間的情誼。1949年3月18日,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柳亞子等一行20余人到達北平后,題詩向董必武致意,董老立即作復,曰:“舊事重提我欲愁,巴渝寧滬記曾游。幾經(jīng)曲析謀和議,備受摧殘抗逆流。黷武之徒吞惡果,擁民為主是嘉猷。南方底定君歌詠,應與龍吟鳳噦儔?!痹娭谐錆M了對黨外朋友的敬重。
愛國僑領陳嘉庚僑居新加坡,艱苦創(chuàng)業(yè),經(jīng)營橡膠業(yè),獲利后不自封殖,領導僑胞,熱愛祖國,斥巨資創(chuàng)建集美學校,逾四十年。全國解放后,“陳君親回梓里,將中小學、師范及諸??茖W院修復而恢廓之”,又對人民教育事業(yè)作出了貢獻。1952年12月,董必武為集美解放紀念碑題詞時,特“集杜詩五言句六章”以紀其事,贊揚陳嘉庚“子負經(jīng)濟才,風雷颯萬里。樹立甚宏達,壯心不肯已?!?/p>
董必武廣交黨外朋友,問寒問暖,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關心備至。1955年,謝和賡、王瑩從美國回到祖國,一路上波折重重,暫寄居北京招待所。董必武接見他們,見他們沒有穿大衣,便關切地詢問:“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回到自己的家中了,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盡可以向組織報告?!倍线€鼓勵王瑩搞好創(chuàng)作,特別是把在美國的遭遇抓緊記寫下來,以免時間久了,“冷了氣”。60年代,王瑩寫出了長篇小說《寶姑》,并著手創(chuàng)作《兩種美國人》。有人認為王瑩應該寫工農兵,董老知道后,說,王瑩目前身體有病,不能到基層體驗生活,怎么能期望一下子就寫出工農兵題材的東西?應該實事求是,先把已有的兩三種初稿和英文譯文的《寶姑》和已有生活經(jīng)驗的《兩種美國人》完成以后,等健康允許再深入生活,有了生活積累之后再計劃寫工農兵題材的作品。在董老鼓勵關懷下,王瑩消除了顧慮,按照原定計劃寫書稿。到“文革”前夕,王瑩終于將兩部書稿寫成了。并為此專門寫了一封信給董老的夫人何連芝,表達對董老的感激之情,信的末尾是兩句詩:思源“兩書”念董老,無限深情永難忘!
在“文革”動亂之時,董必武沒有回天之力,痛苦地在書房反復書寫“群言堂,群言堂”。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高山流水,伯歌季舞。董必武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應有的民主作風。
(責任編輯 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