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德國總統赫爾佐克來到中國美術館,參加了“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夫婦捐贈歐洲現代藝術作品展”的開幕式。路德維希夫婦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價值2700萬美元(2億多人民幣)的117幅歐美現代藝術品(包括4幅畢加索的作品)無償地贈送給了中國。我作為中德藝術交流中這一大事的參與者,深為這位世界級藝術收藏家的那份中國情所感動。往事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1995年,我任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這年1月初,梅兆榮大使要我代表他去會見人稱德國“巧克力大王”的路德維希。我們到一家餐館里面邊吃飯邊談。我向他介紹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對外文化交流政策,并代表中國大使邀請他訪華。他馬上站起來握住我的手說:“我深表謝意并樂于接受中方邀請。雖然我的助手恩斯特博士已向我講述了他訪華的美好經歷,但我必須做準備,希望從您那里得到中國官方的介紹材料,我對西方媒體的報道有自己的理解。”從這時起直到1996年7月22日他突然病逝的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多次主動向我索要有關中國的資料,政治的、經濟的、文學藝術的,也不管是書籍、刊物、畫冊他都看。他說:“我不但要了解而且要理解您的偉大國家。”
會見后的第三天,他就寫信給我,決定4月底訪華,信中寫道:“我們少年時代就在父母那里接觸過中國古老的藝術與文化。在科隆東亞博物館中就有我一部分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收藏,并將向觀眾開放……它的偉大的歷史和幾千年古老文化令我敬佩,它正在從事的事業和成就令我驚嘆。作為一個德國人,我由衷希望,為加深和推動德中兩國間在藝術和博物館方面的相互了解略盡綿薄之力。”4月20日他又一次寫信給我說:“我們以極大的興趣學習有關中國的資料,熱切期待著對您的偉大國家的訪問,希望能是一個文化合作的開端。”
為了使國內有關單位和個人能更好的更有目的地接待路德維希夫婦,我和使館文化處收集整理了大量有關路德維希的生平資料,并及時向國內作了報告。
路德維希是20世紀60年代德國經濟奇跡中崛起的著名企業家,人稱“巧克力大王”。然而他與很多富豪不同的是,他不買高級汽車、豪華游艇、豪門別墅,而是以大量的資金收藏世界各國的藝術品,累計達6000多件,價值數億美元,成為三大世界級藝術收藏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畢加索作品收藏者(共835件作品)。他與其他藝術收藏家的不同之處是,他的收藏品不是放入私人收藏室,而是運進博物館,供公眾欣賞。路德維希是博士、教授、學者。他的博士論文題目為:《畢加索的人物形象是一代人的生活感受》。他一生發表過70多篇有關藝術的文章。路德維希的巨大豐富的藝術收藏和把收藏無償地借展和捐贈給世界各地博物館的行動,贏得了國際有關各界的普遍尊重,被巴塞爾大學、萊比錫大學、索菲亞大學、美國普林頓大學、巴塞羅那大學、哈瓦那藝術學院、科隆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或授予名譽教授稱號和彼得堡藝術院名譽院士稱號全世界有20多家藝術博物館以路德維希的名字命名。他三次獲得德國大十字勛章,還獲得法國榮譽騎士獎章、奧地利科學藝術一級榮譽勛章、威尼斯城金鑰匙、匈牙利金星勛章、古巴民族勛章等48枚國家和城市的勛章和獎章,其中包括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他和里根、戈爾巴喬夫、日夫科夫、施密特、科爾、洛克菲勒、達里等政要、巨富、藝術名家有過不尋常的交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世界名流,你和他交往,卻感不到一點傲氣和霸氣,更多的是誠懇和坦率。一次我和梅兆榮大使去他家里拜訪,當我們談到他對藝術的貢獻時,他淡淡地說:“這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別的。”1996年5月初我遵中國美術館楊力舟的囑咐,為路德維希夫婦捐贈藝術品在北京展覽寫一篇介紹他們夫婦的文章,當我把文章草稿傳真給路德維希閱改時,他不但做了認真的改動,還于1996年5月13日特意在退還稿件時附信告訴我說:“我的夫人和我對您所寫的文章深為感動。我所做的修改只是建議。您若不采納也絕無妨礙。”這是他生前給我寫的最后一封信。兩個月后他就因心臟病而突然去世,實在是令人悲痛和懷念。
1995年4月下旬路德維希夫婦應文化部、中國美術館的邀請在中國從北到南進行了考察訪問,對中國有了切身的體驗和進一步的了解。回國后在接受北德電臺的專題采訪時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我是第一次訪華,我夫人17年前去過那里。我們激動地發現,這個美麗而偉大的國家,這個擁有燦爛文明的國家,目前正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確信,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的迅猛發展,有賴于一個聰明睿智、慎重周到的領導層。這個領導層一面堅持社會主義,沒有這一點,——作為資本家的我可以告訴你們——是無法將這么大的國家帶入將來的;另一方面——這是非常明智之舉——,有選擇而不失控地釋放人們的自主首倡精神,……個人創造力在共產黨手里以獨特的方式被激發出來,實在是美妙無比。中國仍然保持自己的國家體制,避免了俄羅斯和南斯拉夫的災難,這是非常明智的。”
1995年10月梅兆榮大使為時任國務委員的李鐵映一行訪德舉行宴會,德方外交部國務秘書和相關的司長出席。為讓李鐵映同志借此機會認識路德維希教授,所以特邀路德維希出席。席間中德雙方談及人權問題,雖氣氛友好,但觀點各異,爭辯熱烈。路德維希一直保持沉默。當服務員端上宴會名菜——北京烤鴨之后,爭論頓時緩和下來。這時路德維希從座位上緩緩起身說道:“今天在座的都是外交官,政府高級官員,唯我是一介平民,不揣冒昧,也想就人權說幾句。人權我們必須維護,但不應該有多重標準,不能對某個地方人權問題視而不見(他還舉出具體例證,恕不點出——作者)而對另一些地方則激烈批評,甚至于使用制裁等手段,這就需要我們去思考……”筆者對路德維希教授這種敢于堅持自己觀點的人格至今敬佩不已。路德維希對人權的觀點是一貫的,1994年他在《寫給〈世界報〉》一文中就寫道:“寬容和對他人意見的尊重,也屬于人權的范疇,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同時也意味著承認其他的生活觀和世界觀。……中國政府對于人權的觀點與我們不同,但在另一方面卻解決了12億人的溫飽,給他們住房和醫療保健,以及相對比較低的失業率。……如果中國的個人人權也如我們這兒一樣實施,這個國家也許會因為缺少有效的權威而走下坡路,那么中國將會怎樣呢?前蘇聯的發展不是一個可怕的例子嗎?……人權問題不要成為制裁的操縱桿……”
1995年一年內路德維希兩次訪華,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廣州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受到了文化部領導、中國美術館楊力舟館長和各地文化界的熱情接待,接觸了各地的中國美術家,還選購了不少當代中國美術作品,包括國畫、油畫、版畫和年畫等。他在機場一見到我就興奮地講述他的訪華經歷。他夫人在一旁悄悄地對我說:“他對中國著迷了。他變了,變得羅唆了。”的確是如此。1996年3月他在第三次訪華前夕接受采訪時,就滔滔不絕地表達了自己兩次訪華的觀感。這里只能摘其要點。在問及為何對中國感興趣時,路德維希說:“幾十年來,中國一直吸引著我和我的夫人。我的岳父收藏了很多中國古老的藝術品,此后我們不斷地擴大收藏,現今這些藝術品都收藏在科隆東亞博物館。對于中國文學,我們給予很高的評價。我們也正在努力理解中國人的思想。近兩年來,我們一直在盡力了解當代中國及其文化和藝術。……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中國。這個擁有12億人口的大國史無前例的覺醒令人敬佩……我和我的夫人不僅著迷于它目前令人驚異的經濟實力和所取得的以及即將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更著迷于他的文化。中國是最古老的文化國家之一,為人類的文化發展作出過卓越的貢獻。數千年的歷史、哲學和藝術也給了當代中國人振興國家的力量。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無法撇開歷史來理解。要解釋現代中國也應該與其幾千年的歷史相聯系。”
在問及他們夫婦為何特別鐘情中國現代藝術時,路德維希說,藝術總是折射著其賴以產生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當今的中國尚刻有毛澤東領導的革命的烙印。在1949年以前的幾十年里,中國一直受到外國強權的壓迫與剝削。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終于取得了革命的勝利,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此后幾十年的道路有成功也有挫折。直到80年代起,中國才獲得了迅速發展,貧困和饑餓基本消除,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國人很為他們的歷史而驕傲,同時他們現在把目光轉向世界,開始在世界大家庭積極尋找自己應有的位置。所有這一切都會在中國現代藝術中反映出來。我們現在所收集的中國現代藝術品,僅僅是個開始。我們不僅收藏中國藝術家在國外展出的作品,更要收藏那些表現中國人自己的,在國內評價較高的藝術作品,為此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們也需要走,我們也需要中國方面的咨詢。這段話使我想起1996年3月他第三次訪華在美術館觀看年畫展時的情景。那時適逢我在國內休假,參與了接待和捐贈協議的會談。當他看到一幅周總理與兒童在一起的年畫時,轉身對我說:“像這幅畫,就是你們那一段歷史的反射。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繪畫我都收藏了,盡管有人反對。就藝術史而言,它與60年代美國波普藝術有同樣價值。可惜楊力舟先生是不會出手的。”
1996年2月至6月,德國一些反華勢力在當時的德國首都波恩組織了“西藏藝術展”、“中國現代藝術展”和邀請達賴喇嘛訪德,以關注所謂中國“人權”和“西藏”問題為由頭,掀起一股反華浪潮。中國大使館事先把這些情況向路德維希作了通報,他迅速作出了反應。他首先宣布辭去“中國現代藝術展”名譽主席,拒絕為該展覽寫前言,反對利用此展覽丑化中國。同時他還給當時德國總理科爾寫信勸阻總理和總統出席該展覽開幕式。當達賴喇嘛訪德時,1996年6月18日路德維希夫婦不顧德國政界和輿論界的重重阻撓,自己出資,在報上發表聲明,嚴正指出:“這個宗教集團(指達賴集團)從來沒有資格來談論西藏的民主自由。從國際法來說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一個國家不是這么看的。波恩西藏研討會的組織者瑙曼基金會承認的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只不過是達賴喇嘛自己的創造。達賴喇嘛和他的前任在西藏實行僧侶宗教統治,人民根本無法參政。北京清楚地記得,那些今天在大談人權問題的某些大國,曾經對中國進行過長期的殘酷壓迫。北京政府幫助西藏人民建設了許多重要的經濟項目,改善了衛生和教育制度。與一些新聞媒介宣傳的相反,通過解決饑餓和貧困,中國在人民的生存權方面取得了進步。與大部分的亞洲國家一樣,中國的政府是有權威的,它強調社會富裕,反對無限制的個人主義。希望德國政府不要把與中國的關系當兒戲。”
這里我要說明的是,上面的這些話從路德維希這位德國社會名流口里說出,在當時國際和德國的政治氣候下是需要勇氣的,其在國外的影響也是中方的任何宣傳都難以替代的。不出所料,他這種主持正義的行動使自己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好幾家報刊發文指責他,甚至發公開信,要求剝奪他科隆市榮譽公民稱號。不久,在路德維希和各方友好人士的支持下,經過兩國政府的努力,中德雙方的關系又趨于正常化,德國總統赫爾佐克應中方邀請于當年11月訪華,并決定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德國收藏家路德維希夫婦捐贈歐洲現代藝術作品展”開幕式。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不但參加開幕式,而且還為展品圖冊親筆題詞:“文化交流傳佳話,中德友誼寫新篇”。路德維希教授為促進中德友好的努力獲得了成功,值得我們永遠緬懷。
(責任編輯 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