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05年同盟會成立后,革命黨人逐漸將宣傳重心由海外移向國內。上海由于有較好的革命基礎和出版印刷條件,加上又有租界可緩沖,成為這一時期革命報刊活動中心。從l905年至l911年期間,革命黨人曾在上海租界出版過l5種以刊載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報刊,這些報刊中以于右任創辦的《神州日報》和“豎三民”影響最大。所謂“豎三民”,即:《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因3報報名首字均為“民”,且一脈相承,故簡稱“豎三民”。
《神州日報》——“喚起
中華民族之祖國思想”
l903年至l905年,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壓迫及其他原因,上海出版的《蘇報》、《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等進步報刊相繼???,革命輿論一時沉寂。正在“革命教育之溫床”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任教的于右任,為了開辟新的反清輿論陣地,與震旦學院學友葉仲裕商議創辦《神州日報》。
辦報紙,第一要有資金,第二要有人才,第三要有經驗,缺一不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于右任一番苦思冥想,決定東赴日本求助于留日的革命志士,并學習日本新聞經驗。
l906年9月,于右任到達日本東京。經陜西留日學生康寶忠(心孚)的引薦,于右任結識了正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的孫中山先生。兩人交談中,孫中山亦以平均地權及其實際進行步驟向于右任闡述,于以此加深了對革命事業的信心。不久,經胡漢民、康寶忠的介紹,于右任加入了同盟會。經于右任積極努力,留日學生為《神州日報》募集股金3萬余銀元。于右任還參觀了日本一些報館,學習到不少辦報經驗。旅日的同盟會會員楊篤生,愿隨于右任回國創辦《神州日報》。
至此,經費、人員、經驗三項問題均獲解決,1907年2月于右任決定回國。返國前,孫中山任命于為長江大都督,勉其以《神州日報》為基地,聯系東南8省革命黨人開展反清革命活動。
l907年4月2日,革命黨人在上海英租界四馬路主辦的第一份現代化大型日報——《神州日報》正式創刊發行。報名源于社長于右任“以祖宗締造之艱難和歷史遺產之豐富,喚起中華民族之祖國思想”,“激發潛伏的民族意識”的宗旨。
《發刊辭》由楊篤生、王無生(字敏仁,江蘇江都人。擅長駢文,熟于稗史,有“江都才子”之稱)主稿,經于右任參訂而成,署名“三函”。
其他協助編輯發行的有:李夢符、汪允中、范鴻仙(光啟)、談善吾(老談)、陳飛卿、楊千里(東方)、葉仲裕(景萊)、汪彭年(漱臣、壽臣)、邵聞泰(力子)、譚介人(心休)、張俊生(邦杰)、黃幀呈(兆祥)、金淮(懷秋)等,均為一時的人才。
《神州日報》不用清帝年號紀年,首創以公元和干支紀年,可謂別開生面。
《神州日報》報眉出自南通狀元張季直(謇)之手筆,張時任復旦、中國兩公學校董,與于右任有師生之誼。
創刊時日出4大張、l6版,第4天改為3大張、l2版。第l、4、5、8、9、l2版為廣告版,還有6個版面為文字版。文字版內容是:第2版《社論》、《本館專電》、《譯電》等,第3版和第6版《要聞》,第7版《各省通信》、《雜俎》等,第l0版《滬事評論》、《本埠新聞》、《商業新聞》等,第11版《余錄》、《文苑》等。較之此前的其它報紙,《神州日報》增加了大量新聞,《雜俎》、《余錄》、《文苑》專門刊載隨筆、小說、詩詞,相當于副刊。
《神州日報》有大小60多個欄目,其中《學界新聞》專以培養學力、提倡體育為主,尤為青年學子歡迎。還有短評《半哭半笑》、《時事小言》和《神州詩話》、《詞林》等欄目,也深受讀者歡迎。每天發稿量2萬字至2.5萬字。
《神州日報》發刊之初,曾招集股款,股額仿有限公司辦法,集足資本10萬元,分2萬股,每股銀5元,非本國人之股不收。
當時,上海各報多主張“君主立憲”。對于種族革命,各報懾于清廷淫威及《蘇報》、《警鐘日報》的覆轍,抱明哲保身主義,惟《神州日報》不畏強暴,以“有聞必錄”為借口,大量報道革命黨人在欽廉、黃岡、惠州七女湖等地武裝起義的消息,乃至以“照錄”黨人“供詞”和公布“繳獲革命黨文件”為由,全文刊登同盟會綱領和宣傳三民主義思想的文章。當秋瑾女俠被清廷爪牙殺害不久,《神州日報》刊載專門社論,斥責主兇、紹興知府貴福為“嗜殺仇新”、“欺罔害民”的“國人之蟊賊”。
《神州日報》無情地揭露和抨擊清廷的腐敗,僅在l907年5月就發表了《上端午帥請改良監獄書》、《扶風慘案》、《政界之滑稽》等多篇評述和報道。對清廷的假立憲,《神州日報》也曾載文揭露其虛偽性。
對帝國主義列強的侵華活動,《神州日報》不時有報道予以揭露,如:《日本關東洲行政近聞》、《俄入設置黑龍江艦隊之計劃》、《列強對華政策》等等。
作為早期中國資產階級的喉舌,《神州日報》設有《本埠商情》、《商務調查》、《商務譯論》、《實業時論》、《外論一斑》等經濟新聞和評論專欄,每日刊發《本埠各行物價表》,對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作為主持人的于右任,經常在《神州日報》發表感情熾烈、文辭豐腴的評論和詩詞。
《神州日報》創刊后,打破了上海的沉悶,受到讀者歡迎,發行量在很短時間超過萬份,成為當時上海地區最暢銷的報紙之一。
可惜好景不長,《神州日報》發行未及一年,比鄰的廣益書局失火,殃及《神州日報》。這場火災,將報館編輯、印刷、營業三部付之一炬。
災后,《神州日報》雖然又維持了一段時間,但因內部不和,導致于右任辭職。
于右任在《神州日報》,從創刊到辭職,前后80天,史稱此段為《神州日報》的“于右任時期”,也是該報的黃金時期。爾后,該報主持人幾易其人,加上受時局影響,報紙質量下降,訂數減少,這是后話。
“為民請命”——《民呼日報》
于右任離開《神州日報》后,再次發起籌辦新報。柏筱魚、沈縵云、張靜江、龐青城、周柏年等富商對于之義舉極為贊賞,紛紛解囊相助,共籌股6萬元。
1909年5月15日,于右任任社長、陳飛卿任總主筆的《民呼日報》在上海山東路望平街156號宣告出版。發行前10日(即5月5日),該報在上海各報刊刊出《特別廣告》:“一、本報實行大聲疾呼為民請命之宗旨;二、本報為純全社會之事業,所有辦法,是系完全股份公司,不受官款,不收外股,故對于內政外交皆力持正論,無所瞻徇;三、本報編輯總目,凡分三大部,曰言論之部,曰紀事之部,曰叢錄之部,其余各子目凡二十余,如外論、佚史、吉光片羽錄、陸沉小識諸門,其特色皆為本報所獨有;四、本報又欲引起國人世界觀念,于世界各國各港新發生之重要事件專電譯文登載獨多……
《民呼日報》創刊號的頭版頭條社論說:“民呼日報為何而出現哉?記者曰:民呼日報者,黃帝子孫人權宣言也。有世界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府;政府有保護人民之責,人民亦有監督政府之權。政府而不能保護其人民,則政府之資格失;人民不能監督其政府者,則人民之權利亡?!?/p>
鑒于《蘇報》、《國民日日報》、《警鐘日報》因激烈宣揚民族主義而被清廷查封的教訓,《民呼日報》決定改變策略,不直接闡述主義,宣傳民族革命,而重點批評時政之得失、官僚之腐敗。
于右任本人直面社會、手不停筆,為民生、為民權大聲疾呼。5月18日,于以“大風”為筆名在《民呼日報》發表了第一首白話詩:“一個錠,幾個命,民為輕,官為重;要好同寅,壓死百姓。氣得紳士,打電胡弄。問是何人作俑,樊方伯發了舊病。請看這場官司,到底官勝民勝?”這首類似俚語村言的詩歌,活脫脫刻畫出貪官污吏魚肉百姓的丑惡嘴臉。
《民呼日報》除批評時政、諷刺官僚外,對某些報紙“作達宦之機關,為他人之奴隸”,也進行了斥責。其崇論宏議,放論敢言,銷路日增,上海舊派報紙為之忌恨不已,公然在報端惡語詆毀。
《民呼日報》揭露清吏腐敗的報道和評述中,以抨擊陜甘總督升允三年匿災不報、田賦不免,造成赤地千里人相食的罪行為最力。于右任又邀集旅滬陜甘同鄉領袖劉定榮、李岳瑞等人組成甘肅賑災公所,以民呼報館為公所辦公地點。《民呼日報》還辟專欄,發起募捐救濟災民活動,開創了我國報紙參與社會賑濟工作的先例。
這些卻引起陜省大吏的忌恨,在賑災公所成立后的第5天,上海道蔡乃煌即收到陜甘總督毛慶藩誣告于右任侵吞賑款的專電,蔡旋飭札公共租界公廨讞員寶子觀云:“查甘肅義賑公所設在民呼日報,而民呼日報館系陜人于伯循所開,前經呈明行廨有案。今義賑收款既有三萬余金之多,解到甘省止有二千兩,究竟錢歸何處?款存何處?仰即提案嚴究押追,限三日內將收賑款全數繳出,呈由該廨稟請掃解。毋許蒂欠。借賑斂錢,情甚棍騙,該報館有經收之責,如逾期不繳,應如何嚴辦稟候核奪,毋得延庇。”
8月2日晚,于右任、陳飛卿二人因以上“莫須有”之罪,被拘至巡捕房。3日,公共租界公廨讞員寶子觀會同英國領事開庭審訊于、陳二人。當時有四家商店老板出面到公廨陳情具保,要求將于、陳二人“在外候訊”,而寶子觀只放陳飛卿,不準于右任交保。于不得已,在8月6日復審時托請達商、羅銳二位律師為之抗辯:民呼日報館“只借地與甘肅籌賑公所辦事,所有籌賑事務概不過問”;“《民呼日報》協賑江浙、湖北兩次,賑款隨收隨解,均有賬可查”。
清吏為徹底打垮《民呼日報》,還不擇手段唆使安徽鐵路公司協理朱云錦、新軍統領陳海龍以及已故上海道蔡鈞之子蔡國幀,聯合向租界當局誣告《民呼日報》“毀壞名譽”。
8月9日,公共租界公廨第二次審訊“民呼日報案”,朱云錦延擔文、費烈律師,《民呼日報》聘達商、羅銳律師。雙方律師代表辯論,結果所謂“毀謗名譽案”被一一駁回。
租界會審公廨連續研訊《民呼日報》訟案14次,于右任因此被羈巡捕房月余。在會審時,辯護律師出示林豐煙號代收賑款的賬簿,提出“陜甘總督不察詳情,且有人落井下石,企圖數案并發重懲,但數案中以賑款案嚴重,按刑律必須原告到堂提出可靠證據方得審訊,而于右任系誤拿,不應收審”,要求將被告釋放待訊。但蔡乃煌串通英方法官布萊德,堅持“賑款票據未呈,難以核計”,允許陳飛卿交保待訊,而繼續拘押于右任。
8月13日,《民呼日報》以《民呼日報與于右任之生死》為題發表社論說:“本報主筆于右任,橫受飛誣,身囚囹圄審到稽遲??崾钛滋欤郎y測。加以官家痛恨本報已入骨髓,大有不與并存之勢,故其最后之對待,必以本報存亡為惟一之目的。近復冒言無諱,謂民呼不停,右任萬不能釋。推其用心,一若死,一于右任,封一民呼報,彼官家即可高枕無憂者。
8月14日,《民呼日報》發表《停刊聲明》:“同人審時度勢,報紙一日不停,訟案一日不了。加以酷暑如焚,總理于右任被系獄中,備受苦楚,同人委曲求全,不得不重違于君之意,已招由開明日報館經理,所由本館經手事件及賬項等類,統由于君出獄,自行清結。特此聲明?!蓖沼挚恰杜c讀者告別書》。至此,堅持“為民請命”的《民呼日報》,只發行92天就被迫???/p>
9月8日,公共租界會審公廨理屈詞窮,又要顧及面子,只好糊涂判結:“民呼日報不安本分,疊被控發。公堂念系初犯,姑予以從輕議結。于右任已在押一月零七天,毋須再行押辦,判逐出租界?!煤笕缬薪栝_報館,不安本分,憑空毀詆,疊被控發情事,定當重辦,不得仍援民呼之案為例?!?/p>
民呼報案結后,上海各報對司法之腐敗極為憤慨,紛紛撰文予以披露。
《民吁日報》——“民
不能呼,惟有吁也”
1909年9月29日,滬上各報刊出一則《民吁日報》的《出世廣告》:“本社近將民呼日報機器生財等一律過盤,改名民吁日報。以提倡國民精神,痛陳民生利病,保存國粹,講求實學為宗旨。仍設上海望平街一百六十號內,即日出版。內容外觀,均擅海內獨一無二之聲價?!?/p>
《民吁日報》創辦人仍為于右任,因其已被租界當局“逐出租界”,不便出面,故以朱葆康(少屏)為發行人,范光啟(鴻仙)為社長,景耀月為總編輯。編撰人員有:談善吾、王無生、周錫三、李夢符等。為避免租界會審公廨魚肉起見,《民吁日報》請法國律師出面在法國駐滬領事署注冊,以備不虞。
“民吁”一名,于右任的解釋是:“以吁之與呼,字形相近,用以表示人民愁苦陰慘之聲;而分析‘吁’字,又適為‘于某之口’,于沉痛中,尤含有幽默的意味”。
10月3日,《民吁日報》正式創刊:“民不敢聲,惟有吁也”——以說明新報名的意義。
《民吁日報》出世后,提出“宣達民情,鼓舞民氣”,“振刷國民精神,提倡國民實力”,“與專橫政府對抗,與強霸列強對抗”為宗旨。特別以大量篇幅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覬覦中國領土的罪行和清政府“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喪權辱國之事。
10月6日,《民吁日報》全文刊載于右任(署名“?!?所撰之社說《中國改革談》,揭露清政府實行新政以來官吏昏暴、人民受苦之狀況依然如故。指出:“吾然后知政府之所謂改革者,不過欲借此名目收攬人心,使不為黨人所煽惑?!?/p>
10月26日,前韓國統監、日人伊藤博文——也就是當年脅迫清廷簽訂《馬關條約》的日本前首相,來華游歷至哈爾濱時,為韓國志士安重根擊斃。對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上海許多報紙懾于清吏的淫威和日人的暴力不敢披露。惟《民吁日報》不畏強御,率先用大字標題報道,又連續發表了20多篇評論和報道。
日本駐滬總領事松岡對此十分惱火,多次向法國駐滬總領事誣指《民吁日報》,法領事于11月6日取消了《民吁日報》在該處的注冊。
10日,松岡照會上海道蔡乃煌,聲稱:“民吁報言論大欠和平,且任意臆測煽惑破壞,幸災樂禍,有礙中日二國邦交,請將該報懲辦,以戒后來。”
《民吁日報》對日人的蠻橫置之不理,接著又連續發表《買日貨者看看》、《論中國之危機》、《錦齊鐵路與遠東和平》諸文,披露日本人名為要求錦齊鐵路建筑權,實為妄圖掌握中國經濟命脈的陰謀。松岡惱羞成怒,再次照會蔡乃煌,誣蔑《民吁日報》“一味揣摩臆斷,恣意詆罵”,應“從速懲究”。
11月16日,蔡乃煌致書公共租界會審公廨,稱“該報(《民吁日報》)所載各論,尤多影響臆斷,實屬有意挑釁,損失邦交”,要求“將該報館封禁具報,無稍片延”。
17日,松岡會晤蔡乃煌,聲稱:《民吁日報》“事固屬清國之自主權,本官未便予以干涉,但為兩國邦交計,望能對此采取斷然措施”,“嚴厲鎮壓”。
19日,公共租界會審公廨傳訊《民吁日報》社社長范鴻仙。晚,報館被封禁。
《民吁日報》從創辦到被迫??瘍H48天。按日方控指的“排日之證據”,是因為《民吁日報》連續刊載《外交回顧之惋嘆》、《國民之自覺》、《利益均沾之余焰復興》、《伊藤噩耗雜感》、《伊藤公贊》、《嗚呼歌舞英雄》、《滿洲痛史之鱗爪》、《和平了結之忠告》、《伊藤怪物之行蹤》、《野心家走滿之警告》、《外交危機之愈迫》、《華人受挾制之可憐》、《解除抵制日貨之善后》、《國際禮儀釋例》、《滿洲風云日急》等。
《民吁日報》被封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被封的當天,就有人把挽聯、悼詞貼在報館門口,還有燒香點燭痛哭的,更有人在鬧市中心張貼“揭帖”,痛說《民吁日報》被封的緣由,并指出主使者。寧蘇皖贛四省學界800人聯名分電北京外務民政兩部及蘇松太道,謂:“上海民吁報因日領要挾,未訊先封,既失主權,復背報律,輿論嘩然,乞大部速飭滬松先行啟封,秉公核辦。該報是否有罪?應按報律為出入,庶保國權,而伸輿論。”
《民立報》——“戮力同心”
《民吁日報》被查封,“機器不準作印刷報紙之用”,再變相出版亦不可能,于右任只得將印刷設施轉售商務印書館,策劃另起爐灶。各界人士對于右任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遭遇十分同情,鼓勵其重振旗鼓,于為此備受鼓舞。
1910年10月11日,在沈縵云、龐青城、孫性廉、張靜江等江浙巨富的資助下,于右任在上海四馬路望平街160號創辦的第四種報紙——《民立報》正式發行。
于右任親自出任社長,吳忠信、董弼臣任經理,編撰班子除范鴻仙、景耀月等人外,又先后增加宋教仁、陳其美、徐血兒、呂志伊、馬君武、章士釗、葉楚傖、張季鸞等報界新秀。此外,還在巴黎、倫敦、華盛頓、柏林、日內瓦等一些城市聘請了專職和兼職記者。
《民立報》創刊號,鴻文巨著,美不勝收,其中尤以于右任以“騷心”為筆名、《中國萬歲民立萬歲》為題的《發刊辭》膾炙人口。
《民立報》除繼續保持發揚《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等報的精神和特色外,提出“以提倡國民自立精神,培植國民獨立思想,建立獨立之民族和保衛獨立之國家”為宗旨。特別注意報道國際局勢,尤其有關各國對亞洲及中國動態,并辟《論說》專欄分析世界大事經緯,這在當時中國報紙可說是獨具一格的。
剛從日本回國的宋教仁被于右任聘為《民立報》主筆。宋以“漁父”、“桃源漁父”為筆名,在《民立報》發表大量文章,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危急形勢,抨擊清政府倒行逆施和立憲派的謬論,并用曲折的筆調闡釋社會主義。他的文筆犀利,議論豪健,深受讀者歡迎。
《民立報》副刊由談善吾主編。談為南社社友,才華橫溢,常以“老談”筆名在副刊刊載其小品文,其影射日本侵略野心家大隈伯的長篇小說《夸父逐日》,在《民立報》副刊連載后,影響很大。
被譽為同盟會“宣傳部”的南社,囊括了中國近代文化教育界的一大批精英,《民立報》曾刊載過不少南社社友的鴻篇巨著。如:柳亞子的《磨劍室隨筆》,陳匪石的《舊時月色齋詞話》,葉小鳳的《一萬里山水美人記》、《壬癸風花夢》,陸秋心的《斗錦樓》和翻譯反映希臘愛國志士反抗土耳其統治的歷史小說《葡萄劫》等。還有胡樸庵、胡寄塵、姜可生、姚雛、王蘊章、汪影廬、高吹萬、高天梅、余天遂、陳去病等人的雜著。這些才俊的大作,內容多宣傳民族革命思想,為《民立報》增色不少。
較之《神州》、《民呼》、《民吁》三報,《民立報》還有以下特點:其一,人才薈萃。除宋教仁主持筆政外,還有“四捷記者”(口齒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動捷)陳其美,以及先后加入的徐血兒、呂志伊、張季鸞、葉楚傖、馬君武、章士釗等,均系同盟會和南社的中堅人物。其二,對于國際問題分析之精深,深得青年知識分子的好評。如宋教仁以豐富的邊事知識,撰文披露“間島問題”來龍去脈,使青年學生既了解到事情的內幕,又得到不少國際知識的啟迪。其三,對革命主義的宣揚,民族主義與民生主義并重,對揭發社會上的黑暗及種種不平現象,刻意致力。
《民立報》辟有《上海春秋》專欄,于右任常撰文針砭時弊,如:“吾有大愿:吾愿上海一二年后,所有男女學堂悉變為武裝國民?!?《上海之百面觀》(十五))“時事艱難,將來成驚天動地之事業在青年,遭亡國破家之慘亦在青年,敢告青年,行止坐臥莫將‘祖國’二字忘卻?!?《男兒須知》(三))這些具有啟發性和鼓勵性的言論,影響很大。上海市民踴躍訂閱《民立報》,每天銷量超過兩萬份,成為當時國內發行量最多的一家日報,也是當時國內影響最大的一家革命報紙。
《民立報》出世之日,正為清廷君臣倡言預備立憲時代,國中言論較已往數年為自由。革命黨人乘此時機,紛紛在長江沿岸諸省大舉活動?!睹窳蟆凡粌H是革命黨人的宣傳機關,而且黨人赴滬聯絡工作、通報消息、接運彈藥,均以是報館為聯絡中心。
1911年4月,孫中山發動趙聲、黃興等海內外革命黨人在廣州起義,宋教仁、陳其美以《民立報》記者的身份前往參加。起義第二天開始,《民立報》連續發表有關起義的報道和評論。于在一篇評論中興奮地說:“得此驚天動地之殺聲,亦足為河山壯氣”。起義因敵我力量懸殊而失敗,于右任連夜滿懷悲憤地撰寫了一篇題為《天乎……血》的短評,文中說:“粵王臺下血漬模糊,愁風凄雨之中,竟演此一場血戰,留為維新史上之紀念物。……問革命黨人之炸彈何人制造?曰親貴也。問革命黨之手槍何人制造?曰:官吏也。問革命黨之革命黨何人制造?曰:政府也。一言以蔽之,革命黨者,不良政治下之產兒也。吾敢斷言之曰:假面政治之下,革命黨萬不能斷,故政府以捕殺為消滅革命黨之法,則萬無消滅之一日,……革命黨者,死黨也,彼既破釜沉舟而起事,必置生死于度外?!?/p>
同年7月31日,領導長江流域革命運動的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湖州旅滬公學成立,《民立報》的中堅于右任、宋教仁、陳其美、范鴻仙、呂志伊等人均任職其中。這個時期的民立報館,更成為革命黨人的喉舌和聯系中心。此后,各省光復的《通告》、《通電》及革命黨人的一切消息,都是由《民立報》首先發出的。
武昌起義前夕,《民立報》以通欄標題斥責清政府為“冥頑不仁之政府”、“倒行逆施之政府”,大力聲援全國各地的保路運動,并公開預言:“民黨”即將“戰勝政府”。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民立報》每天刊載大量專電及短評全力予以宣傳報道,還在報館門前及時貼出最新戰況的大字快報。報館所在望平街每日萬人云集,買報的、看報的絡繹不絕。印刷機晝夜不停印刷,仍供不應求。報販乘機哄抬報價,一份《民立報》由小銀元3角漲到l元,而其時的《申報》、《新聞報》每份僅售3個銅元。
11月9日,《民立報》發表《革命家之雄》的評論說:“孫逸仙,革命家之雄也。奔走海外,慘淡經營數十年,而此次之舉,尤多所擘畫。凡素抱革命思想者,無不盼望其歸國”,為孫中山歸國主持國是作輿論上的準備。
11月17日,《民立報》以顯著版面刊載《本報接孫逸仙自巴黎來電》,電文說:“民立報轉民國軍政府鑒:文已循途東歸……今聞已有上海會議之組織,總統自當推定黎君,聞黎君有請推袁之說,合宜亦善,總之隨宜推定,但求早鞏固國基。滿清時代權勢利祿之爭,我人必久厭??;此后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至于政權,皆以服務視之為要領?!?/p>
孫中山在電文中向國人表明:本人返國,不是為了參加總統選舉,而是為國家服務,希望國人摒棄爭權奪利的舊觀念,致力于工商實業的競爭。
這時,革命黨人正欲籌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而孫卻在電文中將自己置身于事外。為不使革命黨人失望,《民立報》在孫的電文后加《按語》說:“孫君不以總統自居,自系謙讓美德。惟現在共和國第一任總統,必以國民公意選舉。他日議會成立,當必有極正當之選舉法及極合宜之選舉心理也?!辈痪?,《民立報》又專門刊載擁護孫中山為總統的評論,以喚起國人注意。
12月25日,流亡海外16年的孫中山,在萬眾企盼中返回上海,當天即接受《民立報》記者的采訪,并發表對國是的看法:“武昌舉師以來,即美旅歐,奔走于外交、財政二事。今歸海上,得睹國內近況,從前種種困難雖幸破除,而來日大難尤甚于昔。今日非我同人持一真精神、真力量以與此困難戰,則過去之辛勞將歸于無效。”
12月31日,孫中山專門前往民立報館看望于右任及同仁,并為該報以中英文手書“戮力同心”相贈。后又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向民立報同仁頒贈一張“旌義狀”。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民立報》諸賢多出任要職,于右任任交通部次長(總長湯壽潛未到任,由于主政),宋教仁任法制局局長,陳其美任滬軍都督,景耀月任教育部次長,呂志伊任司法部次長,范鴻仙任安徽鐵血軍司令,馬君武任實業部次長,代理部務,等等。報中事務,先后由范鴻仙、章士釗主持。
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職位后,于右任不愿與袁合作,辭職回滬,繼續主持《民立報》。
1912年10月11日,為《民立報》創刊兩周年,黃興專程自北京赴滬祝賀。黃在祝詞中強調:“《民立報》于破壞、建設兩時代,均極盡力,所持言論、態度,尤各如分際,破壞時激烈,建設時則穩健。此不獨吾黨所公認,則一般國民對于《民立報》,皆具有一種敬之愛之之心理?!秉S在祝詞中還明確支持于右任關于擴大《民立報》招股至50萬元的計劃,希望革命黨人“能視報紙為強國必要之元素”,“祝《民立報》為中國前途之師友”。
1913年3月20日晚,袁世凱指使爪牙在上海火車站刺殺了時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的宋教仁,于右任是現場目睹者之一?!八伟浮卑l生后,《民立報》率先公布袁世凱刺宋真相,斥責袁系“元兇正犯”。于右任為此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講,鼓吹興師討袁。討袁護國的“二次革命”爆發后,《民立報》刊發孫中山的《討袁通電》和黃興的《誓師文告》,以示聲援。袁氏政府對此十分忌恨,勾結公共租界當局,脅迫民立報館自望平街遷至法租界三茅閣橋堍。淞滬警察廳還出示布告稱《民立報》為“亂黨機關報”,禁止售賣。從此,《民立報》只能在租界銷售,不能到華界及外埠發行,銷量銳減,漸趨困境。延至9月4日,被迫停刊。
《民立報》發行三年余,共出1036號。于右任本人以“騷心”為筆名在《民立報》發表了300多篇文章。
1940年,于右任在《本人從前辦報的經過》一文中,回顧《民立報》時代,感慨地說:那“是同盟會革命運動的急進時代,我們的任務:一面在揭發清政府之鴆毒,喚起民眾;一面在研究實際問題,作建國的準備”。
1943年10月,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于右任,在接受《新華日報》采訪部主任陸詒采訪時,不愿多談時事政治,卻侃侃而談當年的《民立報》。他說:“編輯到了晚上都在一間大屋子工作,每晚總要工作到清晨四時,才能編好稿子,上版印刷。早上五點鐘印出的第一批報紙,先要供給蘇州河一帶的小火輪船,讓他們運到蘇州、杭州一帶銷售;六點鐘以后所印的報紙供本埠發行。當時報紙中還沒有專職的外勤記者,遇到重大事件須由編輯親自去采訪。平時的社會新聞和市場經濟消息都是靠一般的訪員供給的?!睹窳蟆返奶厣褪怯袝r刊載國外新聞專電,在美國、日本和歐洲,我們都有特派記者。記得有一天晚上,電報局信差送來一批歐洲發來的新聞電,一算電報費用要大洋六百元。從當時報館的經濟情況而論,無法償付這筆巨款,但不付錢就拿不到電報。只好動員全報館每個人的力量,多方設法籌措,才勉強付款。為了取得有價值的新聞,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我們不計任何代價?!虼耍铱偸侵v辦報的人心目中要有讀者,時刻不能忘記廣大讀者的需要和愿望?!?/p>
從1907年4月到1913年9月的7年間,于右任創辦的《神州日報)和“豎三民”,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發揮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于右任本人也因此贏得了“元老記者”的盛譽。
有人問于右任:“為什么‘民呼’封閉后辦‘民吁’,‘民吁’封閉后又辦‘民立’?”
于右任風趣地回答說:“先是什么都不怕,大聲疾呼宣傳革命,不許大聲疾呼就只好嘆息,嘆息也不許就迫得非挺立起來不可!”
毛澤東在延安接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時談到:“……在長沙,我第一次看到報紙——《民立報》,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報紙,登載著一個名叫黃興的湖南人領導的廣州反清起義和七十二烈士殉難的消息。我深受這篇報道的感動,發現《民立報》充滿了激動人心的材料。這份報紙是于右任主編的,他后來成為國民黨的一個有名的領導人?!?/p>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