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56個民族的大家庭中,有一個在歷史淵源、性格特征、活動能力、風俗習慣、皮膚面容、穿戴服飾等方面都獨具特色的民族——撒拉族。這個民族約有87000人,其中6萬多人聚居在青海省循化縣,那里是全國惟一的撒拉族自治縣。
從青海西寧市出發,乘汽車向東南行駛,翻越高聳的拉脊山,穿過深長的峽谷,約四個多小時,即可到達循化縣所在地——積石山麓、黃河岸邊的積石鎮。撒拉族之鄉風光很美,碧綠的草地,茂密的叢林,清澈的溪流,滿山遍野的羊群。
撒拉族人原來生活在中亞的撒馬爾罕一帶,先民是西突厥人撒魯爾族。在我國元朝時期,尕勒瑪、阿合莽兄弟二人帶領六七十人,趕上駱駝,馱著一部手抄的《古蘭經》和食品、飲水、衣物等,“到東方去尋找樂土”。他們翻山越嶺,艱難跋涉,歷經兩年多風風雨雨,最后剩下“十八條漢子”和一匹白駱駝,終于到達目前循化縣街子鄉的黃河岸邊,定居下來,先是放牧、打獵,以后開始種植、耕作。他們漸漸和藏族、回族、東鄉族通婚,絕大多數情況,是撒拉族小伙子把姑娘娶進門,撒拉族姑娘則和本族青年人結婚,繁衍生息,形成了撒拉族。撒拉族人的鼻梁稍微高一些,眼窩比較深。撒拉族姑娘皮膚細嫩,白里透紅,身材修長,是遠近聞名的“美人兒”,尤其是撒拉族的發祥地街子鄉的姑娘,長得更為俊雅、秀美,是名副其實的“一朵花”。她們蒙著深綠色的蓋頭,長長地垂到背后,走起路來,輕柔地飄動,風姿綽約,顯得飄逸、瀟灑,點綴街頭,引人注目。
不僅僅姑娘俊美,整個撒拉族人都很有特點,他們聰明、勤奮、勇敢、強悍,吃苦耐勞,生存和生活能力特別強,而且觀念開放,很能適應復雜的環境。如唐古拉山這樣的高海拔地帶,筑路工程一般只有撒拉族人能夠勝任。在達坂山上,亞洲最高的隧道就是撒拉族人打出來的。青海省海南州的一座水電站工地,兩支施工隊伍上去都垮了,最后還是從循化派去一支撒拉族人的隊伍,才在一年半內順利建成。從青海到西藏,循化縣還有500多輛車從事青海至西藏高原客貨運輸,一年四季,來往穿梭,不分白天黑夜,刮風下雪,這支運輸隊伍也是由撒拉人組成的。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蘭教,不吸煙,不喝酒,但很熱情好客。宴請貴客的主人,高興時還會給客人唱一首撒拉族民歌“撒拉阿娜一朵花”,歌詞大意是:
蒙著綠蓋頭,穿著紅甲甲(即馬甲),
過去不出門,現在本事大,
敢在街上去經商,敢到黃河淘金沙,
蘋果園里顯身手,花椒樹旁比高下,
撒拉人民真可愛,撒拉阿娜一朵花。
這首民歌曲調優美,歌詞通俗易懂,含意深刻。已出版錄音磁帶。
撒拉族之鄉有優美的旅游資源,當地的森林自然保護區孟達天池是一個避暑勝地,位于積石鎮以東大約20公里處,周圍是3000多米到4000多米的高山,山上長滿了各種建材林、藥用植物和觀賞花卉,七月份平均氣溫只有攝氏15度多。山區有峽谷、瀑布、泉水、洞穴,可以釣魚、劃船、登山、賞花、探險,還可在萬寶林里散步。在積石峽,黃河河道狹窄,兩岸懸崖峭壁,落差大,漩渦多,水急浪高,可以和壺口瀑布比美。
在積石鎮以西五公里處的街子鄉,還有一處“駱駝泉”,它是橫臥在松柏和花果林中的一泓碧綠的池水,池畔西側有一只石雕駱駝,附近還有一眼水井,反映出撒拉族人早年間從中亞來到這里定居的情景。
在“駱駝泉”東邊不遠處,一片民房之中有一座素雅、壯觀的清真寺,屬青海第二大清真寺,寺的鐵柵欄門外,左右各存一座古冢,上面都長了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那是700多年前,率領鄉親們從撒馬爾罕來的尕勒瑪、阿合莽兄弟二人的墓,后人為了紀念他們,把他們葬在了駱駝泉旁、清真寺前。當時他們馱來的《古蘭經》,是世界上僅有的三部手抄本之一,屬于非常珍稀的文物。這一抄本曾經被國家有關部門收走,保存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后來,十世班禪認為,還是應該保存在循化縣原地為好,經過協商,又在20世紀80年代初取了回來,收藏在這座清真寺里。
西距積石鎮10公里處的文都鄉瑪日村,是已故十世班禪的故鄉。在他的故居大門口,有一棵高大、繁茂的楊樹,周圍修了一道土墻,加以保護。聽說這里原來生長著兩棵楊樹,如今只幸存下來一棵樹,它在藏傳佛教中具有神圣的意義。據了解,達賴和班禪圓寂以后,尋訪轉世靈童都有一個很長的、復雜的過程,要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由德高望重的活佛進行占卜、算卦、神湖顯影、明察暗訪、察驗真身等儀規,最后由中央政府批準。其中,活佛要前往西藏山南地區加查縣境內海拔5200米的高山之中,朝拜被尊為“佛母天池”的拉姆納錯湖,它的面積只有二平方公里,形狀如同人的頭蓋骨。活佛在湖邊進行祈禱、祭祀、誦經、獻茶等佛事活動,并且獨自靜靜觀察清澈的湖水,據說會顯現靈童所在的方向、環境和各種吉兆。他把所看到的幻影都寫下來,包括在一家農戶的門前長著兩棵楊樹,加以密封。等到確定了轉世靈童以后才宣布。然后,他帶領一些信徒朝著循化的方向尋訪,找到了這家農民,了解夫妻二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而且品德高尚,有一個小兒子秉性靈慧,經過察驗,才算初步認定。班禪家是一方形的院落,登上二層樓,正中一間佛堂,懸掛著十世班禪的大幅遺像,酥油燈閃閃爍爍。旁邊一間,是他的母親在1996年慶祝80大壽的禮堂,老人家今年已經85歲高齡,有時候住在西寧,有時候住在文都寺,人們均無緣得見。
(責任編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