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過了新千年的中國第一個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陳立夫走完了103歲的人生歷程,在臺中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與世長辭。隨著他在臺灣的最后離去,仿佛一臺鼓樂鏗鏘的大戲悄然落幕,曾經權傾中國的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第一代成員,除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尚在美國之外,其他的人都撒手人寰。此時,與他同齡或年齡相近的那些國民黨大老也早就先他而去了。
陳立夫曾是著名的“反共老手”,生于1900年,浙江吳興(今湖州)人。他在北洋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采礦學碩士學位。1925年底,陳立夫回國,開始了追隨蔣介石的政治生涯。由于蔣介石的器重,陳立夫于1928年起,歷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政治學校代教育長、教育部部長、立法院副院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等職,是國民黨CC派首領之一。
在中國國民黨占統治地位的時候,蔣介石集黨政軍權于一身,而陳立夫與其兄陳果夫兩兄弟執掌國民黨人事大權,故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說。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小小的孤島上派系橫生。蔣介石一心要扶植兒子蔣經國,已經容不得其他人來分權。在蔣介石身邊二十多年的陳立夫自然是聰明人,他于1950年8月攜家人赴美國,遠離政壇,隱居于紐約長島。
在長達19年的旅美期間,陳立夫不可能再像在國內那樣,可以通過政治途徑插手經濟,在美國社會立足必須面對現實。他先與老朋友在美國東部的湖林城合辦養雞場,籌劃養雞掙錢的藍圖,不料來亨雞不好養,養雞場虧損嚴重,只能另謀出路。他又和友人創辦中國食品公司,由夫人孫祿卿女士出任董事長。這次創業一炮打響,他們推出辣椒醬、湖州粽、年糕、皮蛋、蝦仁蛋炒飯等“中華美食”,保留了傳統風味,在紐約都市大爆冷門,買賣非常火紅。
從國民黨叱咤風云的當權人物,轉為在美國謀生的普通僑民,仿佛巔峰到低谷,內心深處的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在大起大落中,陳立夫調整心理狀態,適應了角色的轉換。他放下架子,親自參加食品的制作,時常開車到一些食品店送貨上門,與食品店老板們聊天。他覺得這是自食其力,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與信奉基督的友人不同,陳立夫沒有忘記中國的“根”,他的最大寄托是博大精深的國學。他深入研究儒學、易學、中醫學、書畫與戲曲,每有心得就著書立說,日程安排得滿當當的,使得自己的精神不空虛。
1968年,陳立夫年近七十,頗有思鄉之情。坐穩了臺灣江山的蔣經國順水推舟,把陳立夫請回來,擔任國民黨“總統府”資政。他的主要精力仍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上,他兼任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會長、孔孟學會會長、中華國醫館董事長等職。他先后著有《孔子學說對歷史之影響》、《中華文化概述》、《唯生論》、《四書道貫》、《孟子之政治思想》、《人理學之研究》等書,還翻譯了李約瑟的《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1988年1月,臺灣“政治強人”蔣經國去世。同年7月,在國民黨第十三屆全會閉幕后召開的中央評議委員會會議上,身為國民黨第十三屆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的陳立夫,率領34名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聯署提出了一項關于中國和平統一的議案。議案認為,中國的出路在于“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中國之統一為臺灣海峽兩岸及海內外全體同胞之共同愿望,故僅為時間問題。”
議案還提出,中國的統一“惟必須由中國人自力以達成之”,“謀求統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自會團結統一?!苯y一的進程,應是先在中國文化基礎上建立互信,繼之“共同成立國家實業計劃推進委員會”,開展兩岸經濟合作,進而通過“政治整合之協商”,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
這項提案盡管仍有某些不適宜的提法,但在臺灣是史無前例的,它主張祖國和平統一,提倡對話協商、互信合作,并有一些具體的設想,適應了海峽兩岸人民強烈要求和平統一、振興中華的歷史潮流,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度嗣袢請蟆窞榇税l表評論員文章,稱贊“陳立夫等34位先生這種謀求祖國統一的積極態度,令人感佩?!?/p>
不久,陳立夫在接受某雜志來訪時說,假如大陸的鄧小平請他去談“如何以中華文化來統一中國”,那他一定去。但同時又表示,“三不”政策使他出不去。
1998年4月,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在臺北晶華大酒店宣告成立。第一屆理監事會議上,聘請99歲高齡的陳立夫為名譽會長。這是一個以“和平統一”為己任、公開呼吁海峽兩岸早日和談的民間政治組織,陳立夫旗幟鮮明的政治態度,贏得了眾多有識之士的尊敬。
2000年8月,在國民黨十五屆中央評議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央評議團主席陳立夫與梁肅戎等人提出“國共第三次合作,共議和平統一”的提案。這兩位國民黨“大老”是國民黨的“有功之臣”,也曾與中國共產黨不共戴天。他們眼看著國民黨在失去大陸半個世紀后又失去臺灣,臺灣分裂勢力的活動日益猖獗,再三反思,痛定思痛,“基于國家民族根本利益”,“基于2300萬臺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抱定“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決心,登高疾呼,要求進行國共兩黨第三次合作,共同打擊\"臺獨\",防止分裂主義分子的陰謀得逞。
歷史具有極大的戲劇性。陳立夫原先可謂中國共產黨人的死敵。早在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受權發表的重要電訊列出中國內戰首要戰犯共43名,其中排在前10位的有:蔣介石、李宗仁、陳誠、白崇禧、何應欽、顧祝同、陳果夫、陳立夫、孔祥熙、宋子文。到90年代,10人之中只有陳立夫還健在。正是這位“戰犯”中唯一的在世者,提出了國共第三次合作的建議。
第三次國共合作是一個老話題了。最先提出進行第三次合作的不是國民黨,而是中共第一代領導人。1956年7月,周恩來總理三次接見奔走于兩岸之間的著名人士曹聚仁。他對曹說,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有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戰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臺灣問題是內政問題,愛國一家,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
陳立夫還記得,在西安事變發生后,國共之間的內戰一觸即發,周恩來給陳立夫和陳果夫兄弟倆寫來一封親筆信,表明共產黨的態度,要大家共同打日本,不要打內戰。周恩來的親筆信讓國民黨上層看到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希望。后來,陳立夫作為蔣介石的代表,與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等人進行談判,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發表了共同抗日的聲明。
筆者于1996年在臺北采訪了陳立夫先生。
那是夏日的一個細雨蒙蒙的上午,筆者一行來到陽明山下一條小街,走進陳立夫先生的住宅。
客廳里懸掛墻壁的書畫佳作,蔣經國為賀“立夫兄嫂八秩雙慶”書贈的“福樂壽喜”條幅,放在最醒目的位置。旁邊是一副筆力遒勁的對聯:“鐵肩擔道義,棘手著文章”??追蜃拥牟噬嬒衽c彩鳳開屏的壁雕一靜一動,別有情致。
陳立夫先生在一位年輕護士的攙扶下,從里屋走出來。他用濃重的浙江口音,招呼大家先坐。陳立夫精神很好,思路清晰,話題就從中國文化開始。他回臺灣后,應邀去大學講授《中國文化之精義》,講座十多年沒斷過。陳立夫說,我小時候就念四書,后來把四部書并成了一部,花十年時間寫了一本《四書道貫》,梳理了四部的原理,使之融匯貫通?!耙驗槲以谶@本書里沒講共產主義,也沒講三民主義,只講中國文化。所以這部書在大陸也出版了?!?/p>
陳立夫對于中國文化推崇萬分。他說:“中華文化很早啊,從堯、舜到現在,四千多年了,孔子到現在也有二千五百年了。你如果看了孔子和老子的兩本書,你就曉得我們幾千年之前,文化已經很高了。”他以一個長輩的身份告訴我們:“我想你們應該多看看。第一個,先要知道歷史,才會愛國。第二個,要講歷史上很多了不起的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犧牲了自己的人?!?/p>
我們請陳立夫先生談談對兩岸關系的看法,他說:“依我的看法,世界上的強國,沒有一個愿意我們中國統一的。而不論海內海外的中國人,沒有不愿意中國統一的?!彼粲鹾{兩岸早日和談,當權的人應當為實現這一大目標努力,自己偉大一點,看得遠一點,真正地為中國的前途著想。
這番話出自陳立夫之口非同尋常。他曾投身北伐,參與國共第一次合作,又是西安事變后的蔣介石代表,親歷了國共第二次合作。陳立夫看來,國共前兩次合作都成功了,實現了共同的目標: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了北伐的勝利,打倒了軍閥;第二次打敗了日本,取得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陳立夫說:“現在面臨的第三次國共合作,目標是以中國文化迎接21世紀來臨。這個目標比前兩個更重要。我們應該像以前兩次一樣,平等地不帶任何先決條件地合作。”
因為陳立夫的觀點與臺灣當權者的觀點相左,旁邊的工作人員怕他講話出格,提醒他:“立公,這個就不要講了?!标惲⒎虿灰詾槿唬麚]了揮手,大聲地說:“我這個資政是經國先生請的!”
聽陳立夫先生暢言已有五年了。遺憾的是,國民黨當政時坐失良機,李登輝為所欲為,大搞分裂活動,拋出“兩國論”惡化兩岸關系,根本不接受陳立夫等元老的意見。當然,陳立夫先生不會想到民進黨坐大,國民黨竟然大選失敗,淪為臺灣的在野黨,卻只能為兩岸和談提建議了。
陳立夫如此高齡仍談吐自如,神情生動,讓我們極為驚嘆。請教他的長壽秘訣,陳立夫先生笑道:“我58歲患了糖尿病,也曾由于膽結石和膀胱結石動過外科手術,其他的病也有過。我居然能活到這么大年齡,跟我的飲食、起居和心境很有關系。我看到許多人同樣是糖尿病,同樣生活很不錯,醫療服務也很好,卻在五六十歲便失明、偏癱,這主要是生活隨意,沒有控制疾病的緣故。”
談到“后天的保養”,陳立夫認為: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過去人常講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常動故也。我每天5時半即起,作全身自力按摩的運動,已經堅持半個世紀了。年歲老了,學了一套老年自身按摩之法,叫做內八段錦。我每日三頓飯后走路,由護士陪同,每次約走500至600步,也堅持20年了?!?/p>
陳立夫總結說:飲食有節,起居有時。多食果菜,少食肉類。
陳立夫的原則是明確的:能不管的事盡量不管,然而要管的事仍然得管。比如海峽兩岸的關系問題,就時??M繞在陳立夫的心頭。作為臺灣政壇元老,陳立夫對中國統一問題日益關心,表示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國的統一。不顧臺灣當權者的種種限制,他認為海峽兩岸如果通過合作而達到統一,中國則必將在世界上壯大起來,發揮無比的影響力,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歷史責任感。
縱觀陳立夫的政治生涯,他輝煌過,也失意過,與共產黨為敵大半生,是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人。晚年的歲月里,他能拋開一黨之見,站在祖國與民族的利益上呼喚和談統一,實在是難能可貴。
(責任編輯 劉家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