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是個只有1000萬人口的小國。從南到北,開車4小時就能穿越全國。另外,比利時還是歐洲火車時刻密度最高的國家,每半小時就有開往全國各地的列車。哪怕是很小的村莊,也有汽車可以抵達。
站在比利時任何一條公路邊,只要你舉著一塊寫有地名的牌子,右手伸出大拇指握成拳頭,肯定就會有一輛車停下來載你一程。此舉被比利時人稱為搭“順風車”。在比利時,搭“順風車”者多為中學生、大學生,甚至還有博士,偶爾有年輕的上班族或上了年紀開車不便的老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搭完“順風車”,下車時千萬不要跟開車的人談錢,更不要給他小費,因為此舉意味著對他最大的侮辱。比利時人古道熱腸,樂于助人,他們為行路者提供方便,純屬義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樂趣”,因此是不需要什么回報的。此外,熱情的比利時人尤其樂于捎帶學生,據說,這已是他們幾百年的傳統了。
在比利時駕車為路人提供方便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位剛到比利時不久的中國婦女搭車的經歷,曾在旅居比國的中國同胞中傳為美談。一次,她從布魯塞爾回大學城,其間要轉一次火車。比利時的火車很特別,在法語區間行駛時,列車員只用法語報站;在弗拉芒語區,就只用弗拉芒語報站。惟有在首都布魯塞爾,列車員才同時用兩種語言報站。于是,這位既不懂法語又不懂弗拉芒語的中國婦女,在轉車的時候便上錯了車,居然來到了與大學城方向完全相反的另外一座城市。焦急中,她想起了搭“順風車”。在路邊,她攔下了一位比國男士的車,當他費力地聽懂了她的英語解釋后,便親自開車送她回目的地。當回到大學城時,這位中國女士才發現車子居然在路上跑了近兩個小時,距離相當于跑了半個比利時。這件事情令她難以忘懷,那位具有紳士精神的比利時人,讓她切實感受到比利時人民的文明古風。
“我不愿看著一個女人孤獨地站在雨中的樣子。”這位比利時男士在送回那位中國女士時所說的話,不由使人心中生出一種感動。
(摘自《環球時報》 原標題為《在比利時搭輛“順風車”省錢又快樂》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