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對外開放是必由之路,而在金融諸業中,證券業屬于全局性風險較低的行業,其開放不應遠在銀行業之后,甚至遙遙無期
6月3日,中國證監會在自己的網站上公布了兩項重要規則,亦即證監會8號令《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9號令《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以下簡稱“兩個合資規則”或“兩個規則”)。作為中國加入WTO之后履行承諾的步驟,這兩個合資規則既在意料之中,又頗有可尋味之處。中國證券業的對外開放再度成為海內外業界的關注熱點。
應當承認,證監會頒布的規則屬于較為積極的步驟。中國的承諾原為“入世三年內外資證券公司可以建立合資公司”,新規則將合資證券公司申報時間定為今年7月1日,可謂相當提前。此外,入世承諾規定外資在證券和資產管理領域均只能占少數(1/3),許多外資因之對可能沒有管理權而憂心忡忡。而此次兩個合資規則并未對管理權作出明確限制,正顯示少數股東的可能機會。
據我們了解,不少有意進入中國基金或證券業的外商都對新規則中的任職資格條款心存疑慮。這其實大可不必。應當看到,雖然兩個合資規則均強調“外資參股證券(基金)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應當具備中國證監會規定的證券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條件”,但究竟是什么條件并無具體規定。可以想像,讓有意進入中國市場的境外專業人士通過與中國同行完全相同的考試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僅語言一項即無異于無形的市場壁壘。在實踐中,這種“任職資格條件”定會按比較務實的方針推出,而兩個規則既然強調了“所在國家證券監管機構已與中國證監會簽訂證券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相關境外專業人士的資格確認其實已經有了共同基礎。
在兩個合資規則頒布后,合資券商或基金公司們如何登上前臺,可能會成為今后相當時間的媒體題材,襯托出中國證券業大門開啟的場面。然而識者完全明白,如此1/3合資水準的開放是極不充分的。表面的不利表現為外國一流投資銀行斷難接受以致裹足不前,在根本上則使中國證券和基金公司完全失去與強手較量和學習的機會,最終影響的是我們自己證券業和證券市場的發展。
在中國加入WTO的“世紀承諾”中,金融領域的開放在各個行業有很大不同。最開放的當屬商業銀行業,外商獨資從一開始就是允許的,外匯業務入世后一步取消地域與客戶限制,人民幣業務也將逐步取消限制,五年后則取消所有地域客戶限制全面放開。相當開放的還有保險業,非壽險業務外資可以占到51%,壽險業務亦可占到50%,三年完全取消地域限制,而且外國保險公司從一開始就可以尋求非保險業的合作對象,減少了國內的業內“近親繁殖”。相形之下,證券和基金管理業的開放幅度過小,而限制過大,更談不上與對內對外開放同步,不能不使人遺憾之至!
探究中國證券業門檻過高的原因,最初或與認識有關,混淆了證券服務業開放與資本市場完全開放的本質區別;認識亟待更新的同時,可能又多了入世談判中擺放砝碼的技術性考慮。然而事到如今,在這一問題上實在應該多一些求實精神。應當承認,金融對外開放是必由之路,而在金融諸業中,證券業屬于全局性風險較低的行業,其開放不應遠在銀行業之后,甚至遙遙無期。考慮到中國證券和資產管理領域制度、人才、業務素質、道德水準各方面的現實,通過開放促改革更是有百利而無大害。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在這一領域死死守住WTO承諾的底線不肯逾越,刻舟求劍只能是貽誤自己的發展機會。這才是國家利益的大義。
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兩個合資規則頒布未幾,中國證監會周小川主席就在其講話中特別提出,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外國機構投資者在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它有可能在引進資金,引進技術與管理,加強競爭合作方面起積極作用”。可以肯定,周主席這里絕不僅僅指外國機構投資者在充當小股東的“合資公司”中發揮作用,含義要廣泛得多。他后來談到了QFII(即合格的外國機構投資者)以及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顯出更大的開放度。我們當然理解,外資無論進入中國證券業還是證券市場都是牽動面很廣的大決策,絕不僅限于主管部門主管領導的想法。但對于期盼中國證券業加速開放的人來說,6月6日周主席在中國證券市場國際研討會上的這個講話無疑是令人振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