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止戰的基本含義就是用戰爭來制止戰爭,即在戰爭不可避免時,通過給敵以有力的打擊,使其感到得不償失,從而制止戰爭,實現和平。
\"以戰止戰\"是中國傳統的戰略思想,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早在先秦時期的兵書《司馬法》中就有\"以戰止戰,雖戰可也\"的論述。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打擊倭寇的斗爭中提出:\"非大創盡殲,終不能杜其再至\"的思想。到了中國革命和建設時期,這一思想更是被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廣泛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新中國進行的每次作戰行動,目的都在于制止戰爭規模的擴大、
持續時間的延長和戰爭強度的升級,都在于實現邊境的穩定、地區的和平。
建國初期,為制止美帝國主義擴大侵略戰爭,維護\"整個東方\"的和平,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毅然進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60年代初,中國進行了中印邊界自衛反擊作戰,目的就是為了制止印度當局對中國領土的蠶食,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穩定,用毛澤東的話說,就是要保持20年的和平。60年代末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以及其后的西沙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還擊戰等,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傊轮袊詰鹬箲鸬淖鲬鹦袆樱际窃谝磺泻推脚κШ螅谌虩o可忍的情況下進行的。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深諳\"兵兇戰危,不得已而用\"的古訓,不會輕易進行戰爭。新中國成立后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尤其是周邊安全環境。因此,中國政府和人民盡量采取政治、經濟、外交等一切非戰爭手段制止或推遲戰爭的爆發,除非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下定\"以戰止戰\"的決心。
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出兵干涉,并將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不僅直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而且對中國的安全形成極大威脅。中國政府一再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并多次警告美帝國主義,表明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9月30日,即在敵地面部隊進抵\"三八線\"的第二天,周恩來總理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發表演說指出:\"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很明顯,中國人民在解放自己的全部國土以后,需要在和平而不受威脅的環境下來恢復和發展自己的工業生產和文化教育工作。但是美國侵略者如果以為這是中國人民軟弱的表示,那就要重犯與國民黨反動派同樣嚴重的錯誤了。\"10月3日,周總理通過印度駐華大使再次向美國政府嚴正指出:\"美國軍隊正全力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軍事科學院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第7頁)。但是,美國當局低估了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力量和決心,置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和忠告于不顧,妄自擴大侵略,兵鋒直抵鴨綠江邊。中國政府和人民不得不組織志愿軍入朝參戰。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作戰前,中國政府更可謂是苦口婆心、仁至義盡,甚至將底線和盤托出,直言相勸:\"印度不是我國的敵對者,而是我國的友人。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于美國,西方樹敵于印度。\"(《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第268-272頁)隨著危機的升級,中國又多次發出警告,說明后果的嚴重性和中國方面想通過談判解決爭端的誠意。
其他幾次自衛作戰,也都經過了大致同樣的過程。這個作戰發起前的忍耐,既是我們盡力避免戰爭、爭取和平解決問題誠意的體現,又在客觀上爭取了國際社會的同情,從而在政治上取得主動。
實現以戰止戰最有效的手段是\"打狠打痛\"。如果說\"忍耐\" 表達了
我們努力避免戰爭的愿望,那么,強有力的作戰行動則體現
了我們制止戰爭的決心和能力。
在強弱懸殊或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忍耐往往會被視為軟弱,威懾常常會被看作虛張聲勢,只有予敵以迎頭痛擊,才能使敵人真正認識到警告的分量和后果的嚴重性。在1953年3、4月份的朝鮮戰場上,志愿軍為實現\"以打促談\"而部署的夏季反擊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就是\"穩扎狠打\"。到對印自衛反擊作戰時,黨中央和毛澤東更明確提出\"打狠打痛\"的方針:\"假如印軍向我進攻則要狠狠地打他一下,......不僅要打退,還要打狠打痛。\"(《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第179頁)除上述作戰外,在其他諸如西沙保衛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等多次自衛作戰行動,均貫徹了這一思想,取得了良好效果。
實現以戰止戰離不開對作戰行動的有效節制。根據有限戰爭目的需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是中國重要的戰略思想。如只注重\"打狠打痛\"而無節制,就可能迫使對方作困獸之斗,導致戰事延長或升級,從而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抗美援朝戰爭的邊打邊談時期(1951.7.10~1953.7.27),我方的行動范圍限制在\"三八線\"以內,并且根據美軍和李承晚集團對停戰的不同態度有分別地實施打擊。1953年6月,正值停戰協議簽字前夕,李承晚集團頑固堅持\"北進\",甚至揚言要\"單干\",我軍遂于7月中旬發起金城戰役,專打南朝鮮偽軍。美軍司令認為:讓中國人教訓一下韓國人也好。我軍不僅大量殲敵而且分化了敵人,為和談掃除了最后的障礙。
我在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目的達成后,主動撤回到1959年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20公里以內地區,并送還武器,交還戰俘,爭取了政治、外交斗爭的主動權,穩定了局勢,扭轉了國際輿論的倒向。
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為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我只進行了較淺的推進,達成目的后迅速回撤,整個作戰過程只持續了17天,并且一直未動用海、空軍。正如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曼德爾鮑姆在對中國建國后的幾場局部戰爭進行研究后所說:中國\"每次作戰目標都是有限的。無論哪次作戰,中國都不謀求占領別國領土\"。(軍事科學院外軍部譯《國家的命運》第178頁)
由于具體情況和作戰對象的不同,以戰止戰的思想在
實施過程中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抗美援朝戰爭中,以戰止戰是通過持久作戰,大量殲敵,使敵感到\"耗不起\"而得以實現的。這是當時的中國對付世界頭號強國,也是對習慣于\"讓大炮來說話\"的國家的惟一正確的方法。在入朝后的前五次戰役,志愿軍均貫徹了殲滅戰思想,迫使敵人做出在\"三八線\"一帶進行停戰談判的決定。為配合談判,志愿軍確立了\"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建立了堅固的陣地防御體系,采取了\"零敲牛皮糖\"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戰法。比如1951年夏秋季正面作戰,敵人以25萬余人的傷亡代價,只占領我方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當時美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哀嘆說:\"用這種戰法,李奇微(聯合國軍司令)至少要用20年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史》第134頁)最終,\"聯合國軍\"109萬多人的代價使美國當局認識到了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是合算的。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美國在五六十年代的中美斗爭中也盡力避免與中國正面對抗。當時周總理所說的\"中國人說話是算數的\",也成為中國外交的一句名言。
選擇要害,突然反擊,速戰速決,是對印自衛反擊戰的顯著特點。對印自衛反擊作戰的情況與抗美援朝大不相同。當時,中國的主要威脅來自東南沿海(盤踞臺灣的蔣幫企圖借三年自然災害之機妄想\"反攻大陸\")。對于印度在中印邊界進行軍事挑釁和進行廣泛的輿論宣傳,中國的當務之急是在維護國家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穩定局勢,澄清是非。因此,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政治、外交努力,最后才不得不采取擇其要害、突然反擊的作戰方略。具體作戰中采用兩翼開刀、側后迂回、分割包圍、各個擊破等戰法,殲滅印軍8700余人,收復了失地,粉碎了印度當局的\"前進政策\",達到了預定目的。在這次速戰速決的行動中,我方的主要打擊目標是印軍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王牌\"第四師,該師是印度當局的力量和心理支柱。如果殲滅它,就能收到震撼敵人的效果。在我強力反擊下,第四師折損殆盡,印軍全線崩潰,舉國震驚,終究不敢再戰。中印邊界保持了幾十年的和平。
外線還擊,適度推進,快打快撤,是我在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不同于以往的做法。1979年初,我們針對越南當局屢屢向中國挑釁,不聽勸阻的行徑,根據其本錢小、胃口大,依仗蘇聯的特點,采取了相應的軍事斗爭策略,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又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次大規模作戰,無一不是\"以戰止戰\"的經典范例,它向全世界表達了中國人民捍衛領士,保衛和平的決心,為我們贏得了邊界的安寧和幾十年的和平。正如美國著名學者邁克爾·曼德爾鮑姆所說:\"中國每次作戰的意圖都在于警告大國--美國或蘇聯,或者美蘇兩大國--它將抵抗侵略,每次作戰都旨在顯示中國的決心,每次作戰都是為了達到威懾的目的。\"▲
相關閱讀鏈接
對剛剛迎來新生的中國人民來講,解放了的日子和和平建設的生活是他們盼望已久的,因此,此時此刻沒有比\"保衛國防\"更能準確體現中國人感情的詞匯了。
《美國海軍史》評論道:\"中國是不能容忍敵對的軍隊靠近鴨綠江的,正如美國不會容忍在它與墨西哥邊界的格蘭德河上出現敵對的軍隊一樣\"。
(摘自《遠東朝鮮戰爭》王樹增著)
相關閱讀鏈接
印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和取得實力地位之后,將進行戰爭來收復它所主張的領土。......尼赫魯和他的同僚們自始至終都堅信不疑地認為,無論印度在邊界上干什么事,中國都不會進行攻擊。
英國前外交部常務次官卡西亞勛爵在回顧這場邊境戰爭時說,據他所知,\"中國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之后撤回原線;一個大國不利用軍事勝利索取更多的東西,有史以來這還是第一次\"。中國追求的不是領土,而是邊界問題的解決。
(摘自《印度對華戰爭》內維爾·馬克斯維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