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任命和提升委員會”來看,聯合國秘書處聘任職員的手續確實是很繁瑣的。秘書長安南在改革措施上就提出要把需花費260天的聘任手續簡化為120天,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在聯合國秘書處還有所謂“政治任命”一說,這不是一般的循序升調任命,而是從政治上考慮的任命,基本上是由會員國政府推薦的。
從任務范圍看,秘書處的機構設置在70~80年代是突出經濟,冷戰后則明顯的是突出政治安全了。
1979年我曾任聯合國秘書處的“任命和提升委員會”委員,第二年又任該委員會的候補委員,參與了秘書處職員的任命和提升工作。按照《聯合國職員規則條例》,“任命和提升委員會”由秘書長設立,旨在就秘書處職員的任命、提升、考核提供咨詢意見。委員會的委員和候補委員各七人,由秘書長委任,任期一年。委員會下設附屬委員會,分擔其任務。委員會選舉自己的主席并制定自己的程序,但人事廳的助理秘書長或其代表為當然委員。
“任命和提升委員會”是干什么的
該委員會是秘書長的一個咨詢機構,但作用卻不小,因為它主要反映在職人員的意見。我之所以得到兩次委任,主要因為當時中國在秘書處職員地區分配中應享有的職位遠未滿額,換言之,秘書處中國籍職員應占的名額尚短缺許多。我參加委員會,可以增加中國的發言權。我記得,我作為安理會司副司長的候選人時,就因為等候“任命和提升委員會”的審議,秘書長拖延了我的任命時間。根據章程和慣例,一般在職位出缺時才找人替補,而在職的等候提升的職員有優先權。因此,委員會不但要掌握各部門職位出缺的情況,而且要隨時得到各部門等候提升的職員的名單和業務考核。
聯合國秘書處的職位如何分配
僅從“任命和提升委員會”來看,聯合國秘書處聘任職員的手續確實是很繁瑣的。秘書長安南在改革措施上就提出要把需花費260天的聘任手續簡化為120天,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我認為,除助理秘書長、副秘書長這些高職位外,要簡化司級以下職員的聘任、提升也很難,因為情況越來越復雜。
聯合國的早期,秘書處的職位分配據說以繳納會費的多少為準,后來為了實施《聯合國憲章》規定的“應充分注意地域上之普及”的原則,又增加了會員國資格和人口兩個因素。但是,發達國家就表示不滿。我在秘書處時美國代表就發言批評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征聘政策上太照顧蘇聯和第三世界國家,以致錄用了很多不合格的人,影響聯合國職員形象。這可能是事實,但問題是聯合國秘書處工作語言主要是英文,辦事方式幾乎全部采用美英文官制度的一套,許多會員國人員是難以適應的。改革中安南一再強調,今后聘用職員必須符合“效率、才干及忠誠”的條件,這談何容易。
在不同國家舉人青年職員的競爭性考試
1998年在討論秘書處改革時,孟加拉國代表曾在大會發言說,十個國家占有秘書處將近50%的職位,是令人困惑的。安南秘書長倒不是不想解決,例如,他采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加強在職人員的培訓,一是在不同國家舉辦青年專業職員的競爭性考試。對于前者,會員國之間尚無共識。至于國別的競爭性考試,是從專業一級和專業二級職員開始的,現已擴大到專業三級,進展應該說是好的。在秘書處地域分配名額中不足規定幅度的會員國,可以優先考慮組織這樣的考試。就行業而言則包括行政管理、電子數據處理、財務、法律、圖書館、政治事務、新聞、社會發展和統計。專業一級和二級報考人員須大學畢業,年齡32歲以下,專業三級的須有碩士學位,年齡39歲以下。這種做法,對于低級官員的任命自然方便了許多。中高級職員,現仍只能靠及時公布出缺的職位,讓有志者來申請,盡可能照顧地域分配的普及。
副秘書長的“政治任命”
不容諱言,中高級職員的任命和提升,最為難辦。如果說中下級職員的選拔尚可以專業因素為主,中高級職員的選拔,政治因素就增大了。高級職員有所謂從會員國政府“借調”(SECONDMENT)的安排。安南任命了不少會員國政府現職或退職的高官為秘書處的高級職員,大概不少屬于此種安排。在秘書處的改革中,大會曾幾次在決議中說“借調”是符合《聯合國憲章》第100、101條規定的,所以,對于這種現象的持續存在無需視為反常。
在聯合國秘書處還有所謂“政治任命”一說,這不是一般的循序升調任命,而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的任命,基本上是由會員國政府推薦的。副秘書長一級大都如此,特別是來自常任理事國的。聯合國大會早在60年代就曾說過秘書處的職位不能專屬任何一個會員國,而蘇聯卻一直占有政治和安理會事務部副秘書長一職。這是冷戰時期的特色。現在秘書處仍得反映現實的國際政治,所以“政治任命”還是需要的。安南的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包括在職人員的培訓提高,不管怎么說有利于在職人員的提升,而能上升到副秘書長的,必定是鳳毛麟角,更不要說像安南自己那樣被選為秘書長了。
聯合國職員的暫時任命脈和永久任命
聯合國職員條例中有兩種任命,即暫時任命和永久或常規任命。暫時任命包括試用任命和定期任命,前者一般任期為兩年,后者是五年以下。永久或常規任命則是五年以上。試用任命的職員工作得好可以進入永久任命,而永久任命的職員在做滿五年時要經過一次考核。所謂常規任命用于職工和秘書等一般職員。“任命和提升委員會”要處理這些不同性質的任命。
在聯合國秘書處的改革中,任命的性質也是一個問題。例如試用任命有可能為一些不合格的人開后門;定期任命和永久任命時間的長短是秘書處長期爭執的問題。冷戰時期,蘇聯在秘書處的職員都是定期任命合同,遭到非議。聯合國問題專家古德里奇就曾經說,由于蘇聯不接受自由聘用,堅持它的人員只接受定期任命,同時又要求增加蘇聯在秘書處的職位,特別是關鍵職位,這就使得秘書長處于為難的境地。就業務而言,定期任命的職員大都缺乏長期觀點,對秘書處的工作不利;反之,永久任命培養惰性,這同樣對秘書處的工作不利。
如何保持職員的廉潔、效率和忠誠
我擔任“任命和提升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時,一般是傾向于視永久任命為常規,當然它不是沒有缺點的。安南提出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制定秘書處職員行為準則,希望借此來保持聯合國職員的廉潔、效率和忠誠。這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
安南調整改革的思路是進一步削減人員,目標為10%;減少機構重疊,如:把原來分散在幾個部門的經濟社會工作集中在一個部門,把控制毒品和預防犯罪合二為一,把人權工作集中到人權高級專員辦公室,把人道救援工作集中到緊急救援協調員辦公室,如此等等;減少行政費用,目標為二億美元。從政治角度看,最重要的是把政治事務歸并到一個部,而把裁軍和維持和平行動獨立出來,各形成一個部。這反映了冷戰后國際形勢變化的特點。
冷戰后秘書處的機構設置突出了政治安全
縱觀50余年的演變,聯合國秘書處的機構設置是在“憲章”規定的范圍內因時制宜。凡作改革一般都要說明不涉及修訂“憲章”,因為修訂“憲章”是大事,當然,另一方面也表明“憲章”精神仍然有效。我覺得聯合國早期秘書處的工作集于秘書長,因而秘書長辦公室管理的事務很多,應該說這是必要的。但后來任務日益繁雜,部門也就逐步分散了。冷戰后增設了一個常務副秘書長,主要是為了減輕秘書長日常行政事務的負擔。常務副秘書長現主管聯合國改革和有關發展方面的工作。從任務范圍看,秘書處的機構設置在70~80年代是突出經濟,冷戰后則明顯的是突出政治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