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局匯率制度:一件“緊身衣”
記者:歲末年初,南美洲的阿根廷備受關注。連續三年的經濟衰退導致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終于引發社會騷亂,政局劇烈動蕩,僅總統就換了五位,這在阿根廷歷史上絕無僅有。請問,阿根廷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陶湘:我認為,阿根廷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這么幾個方面:第一,阿根廷十多年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遠遠超過了它經濟的增長率,中國的老話叫“坐吃山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太快,生產跟不上,必然發生問題。第二,阿根廷把比索與美元掛鉤,這叫“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當美元疲軟的時候,比索也是相應地疲軟,對阿根廷的商品出口有利。相反,假如美元堅挺,那么比索也相應地堅挺。近年來,美國奉行強勢美元政策,這對阿根廷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打擊。當歐洲、日本牛肉都在出問題的時候,阿根廷是牛肉出口大國,照理說應該出口形勢很好,但由于比索隨著美元堅挺,使得阿根廷牛肉出口價格太高而難于銷售。所以,阿根適實行的匯率政策,完全由掛靠的貨幣來掌握,沒有調整余地,結果受制于人,喪失了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的余地。第三,就是阿根廷政府官員的腐敗。在2001年12月份以前,有260億美元從阿根廷逃走。這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最終由經濟問題引發了社會、政治問題。
江時學:90年代末阿根廷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美國奉行強勢美元政策,而阿根廷的貨幣局匯率制度(比索與美元掛鉤,1比索=1美元)卻又十分僵硬,因此,比索的幣值被大大高估,從而打擊了阿根廷的國際競爭力。第二,龐大的財政赤字和沉重的債務負擔削弱了阿根廷經濟的活力。第三,1999年初爆發的巴西金融動蕩使阿根廷經濟受到了很大的不良影響。第四,國際市場上一些初級產品價格的疲軟使阿根廷的農產品出口收入得不到大幅度的增長。
一般情況下,在國民經濟陷入衰退時,政府可以利用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但在阿根廷,貨幣局匯率制度仿佛“砍掉了阿根廷的貨幣政策這一條胳膊”,政府無法有效地運用降低利率或放松銀根等手段來調控經濟。正如許多分析人士所指出的那樣,貨幣局匯率制度猶如一件“緊身衣”,使阿根廷不能對東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和巴西金融動蕩產生的“沖擊波”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還應該指出的是,如果一個國家能繼續吸引大量外資,那么巨額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負擔還不至于誘發危機。然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和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動蕩,使阿根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非常不利的變化,吸引外資的成本越來越高。
記者:在全球化時代,由于國民經濟與國際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匯率是這一聯系的“紐帶”,因此,選擇合適的匯率制度,實施恰當的匯率政策,已成為經濟開放條件下決策者必須要考慮的重要課題。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說是由匯率變動誘發的。阿根廷危機的原因之一也與它所實行的匯率制度有關。那么,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匯率制度,才能既規避風險、又促進經濟發展?
陶湘:匯率政策的制定應該根據本身的條件與國際國內的形勢而定,采取固定匯率制還是浮動匯率制,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港幣也是與美元掛鉤,港幣與美元的比價是1美元=7.8港幣。但無論是在1997年東亞金融動蕩的時候還是現在,香港都沒有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香港特區政府的一些調節機制以及其他配套措施都跟得上。
債務負擔超過償付能力
記者:舉借外債是利用外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時代,積極地舉借外債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外債的規模必須與本國的償付能力相適應。阿根廷這次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債務危機。在這個方面,阿根廷危機給我們提供了哪些教訓?
江時學: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和其他一些拉美國家因外債規模超過本國支付能力而終于在80年代初陷入了債務危機。遺憾的是,阿根廷沒有從80年代的債務危機中吸取教訓,而是在90年代初實現經濟復蘇后再次舉借了大量外債。更為重要的是,相當多的一部分外債不是投入生產部門,而是被公共部門用于非生產性目的。
阿根廷公共債務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50%。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這一比重似乎并不高。但公共債務相當于出口的比重卻高達五倍。此其一。其二,阿根廷的債務結構不合理。一是還本付息集中在2001年~2004年,二是大多數債務采用固定利率,一般都在10%以上,從而使還本付息負擔進一步加重。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說的那樣,除非一個國家的經濟飛速增長,金融市場非常發達,否則不應該使債務負擔達到如此重的地步。此外,阿根廷的教訓還表明,在外資流入源源不斷的時候,阿根廷早就應該努力提高國內儲蓄率,并在經濟改革之初,就應該把社會保障制度作為改革的重點。
阿根廷對外債的依賴無疑與儲蓄率低有關。以1998年為例,阿根廷的儲蓄率為17.4%,不僅低于拉美的平均水平(19%),而且還低于巴西(18.6%)、墨西哥(22.4%)和智利(25.2%),更是低于韓國(33.8%)。事實上,阿根廷的人均GDP不及韓國,1998年分別為8030美元和8600美元,但同年阿根廷的私人人均消費為7818美元,而韓國僅為6695美元。
財政收支嚴重失衡
記者: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和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都與金融部門中的各種問題有關,因此,人們在談論經濟安全時,常常把注意力放在金融問題上,但阿根廷危機則表明,龐大的財政赤字同樣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阿根廷財政赤字急劇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教訓?
江時學:不容否認,在20世紀90年代前期,阿根廷的財政狀況還是比較好的。1993年的財政收支甚至出現了盈余,其他年份雖然是赤字,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1%。然而,從1996年起,一方面,90年代前期急風暴雨式的私有化結束后,私有化收入大幅度減少,而政府開支卻未得到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前總統梅內姆為了謀求第三次連任總統,不惜大幅度增加財政開支,對地方政府財政開支的增加也聽之任之。
阿根廷財政收支嚴重失衡的教訓是:(1)提高征稅體系的效率十分重要。由于偷稅漏稅司空見慣,政府只能獲得應納稅收入的60%。(2)政府部門應該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公務員隊伍的規模。阿根廷的總人口為3600萬,而公務員人數則多達200萬。這一比率不僅在拉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高的。這些公務員不僅領取高薪,而且還可享受非常優厚的福利。(3)必須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政關系。在90年代后期開展的財政改革中,中央政府的財政權有所縮小,地方政府的財政權則顯著強化,財政開支也大幅度增加。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90年代的財政赤字增長了10倍,并不斷地向銀行舉債。對此,中央政府幾乎是束手無策。
總之,不當的財政政策、沉重的債務負擔和僵硬的匯率制度它們三者結合在一起,就必然會導致危機。
私有化不是抵御危機的“防火墻”
記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阿根廷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舉起了“自由化、私有化”的大旗,對經濟體制實行改革。然而,有學者認為,阿根廷經濟危機的爆發,為“新自由主義”模式失敗提供了一個例證。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江時學:私有化不是抵御經濟危機的“防火墻”。70年代末,國有企業在阿根廷國內總投資中的比重高達20%。國有企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進入90年代后,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私有化,以至于許多阿根廷人說,“整個國家都被賣了。”
不容否認,大規模的私有化一度刺激了經濟發展,使阿根廷與墨西哥“肩并肩”走在90年代拉美經濟改革的前列,私有化使政府獲得了大量收入。然而,90年代后期,即在轟轟烈烈的私有化過去之后,私有化收入不斷減少,而政府開支并沒有得到控制??梢?,私有化不僅沒有使阿根廷幸免于難,而且還給其財政狀況留下了“后遺癥”。
阿根廷為我們提供的教訓是,必須通過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提升產業結構來擴大出口。阿根廷的出口收入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10%。這一比重在新興工業化國家中是比較低的。這既與實施了十年的貨幣局匯率制度有關,也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1)雖然90年代以來阿根廷大幅度地降低了貿易壁壘,但二戰后長期形成的那種內向發展模式,導致資源配置嚴重扭曲,而這種扭曲是很難在短時間內糾正的。(2)雖然20世紀下半葉阿根廷在工業化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它的產業結構還是基本上以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如在90年代末,制成品出口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僅為1/3,其余均為初級產品。(3)美國和歐盟國家一直奉行保護主義政策,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加以多方面的限制,影響了阿根廷的出口。
IMF藥方:一劑良藥
記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幫助受災國家緩解危機、擺脫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作用,但這種幫助通常都是有“條件”的,國際社會把這種“條件”稱作IMF的“藥方”。從受援國來看,各個國家在執行IMF的“藥方”上態度不一,如最近IMF的“藥方”在阿根廷遭到了中產階級和低收入者的強烈抵制;從實施的效果來看,也不盡相同。請問,對于IMF的“藥方”,應當如何看待?
陶湘: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IMF對亞洲國家開出“藥方”,亞洲國家都不大感冒。最聽話的一些國家,完全按照IMF“藥方”進行“治療”,都不太靈。最調皮的,比如馬來西亞,反而倒不錯。IMF開的“藥方”,是從發達國家的利益出發的,對發展中國家很難說是不是都符合。一方面,應該吸取合理的部分,同時也應結合發展中國家本國的實際。如日本,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十年來經濟沒有緩過來,西方的一些辦法都用過了,都不靈,利率降得很低,日本銀行的呆帳壞帳到現在一直不能得以解決,原因是什么?這與日本本身的情況有關。日本的呆賬壞賬與日本的黑社會有很深的勾結。這個解決不了,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IMF的“藥方”,發達國家自身還不能夠普遍適用,你怎么能把這個“藥方”套在各個發展中國家身上呢?沒有一張統一的處方可以包治百病。
江時學:IMF應該在避免新興市場經濟危機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從解決墨西哥危機和東亞危機的全過程中可以看出,外部援助在解決危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IMF的援助是有條件的。例如,受援國必須進一步開放市場,必須削減政府開支,必須進行更為深刻的改革。因此,一方面,如果IMF停止提供援助或提出苛刻的條件,有人可能會將危機歸咎于該機構的“冷酷無情”。無怪乎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不少示威者在游行隊伍中打出了這樣的標語:I.M.F.=I‘m fired,意思是“IMF等于‘我被解雇’”。但在另一方面,如果該機構繼續提供援助,也有人可能會指責它助長了“道德危害”。這似乎使IMF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但是,阿根廷危機的爆發進一步說明,IMF應該在監督其成員國的風險和預防危機等方面發揮更加透明、更加有權威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