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印尼經濟急劇下滑,在東盟中的地位日漸式微,蘇哈托下臺后,總統又幾度更迭,印尼一直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中,有人把這種狀態稱為\"復合型國家危機\"。幾年來,在印尼每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帶來國家性的恐慌,并直接危及政權的穩定和國家統一。盡管從整體來看,印尼局勢正慢慢趨于穩定,但說印尼已經走出危機,恐怕為時尚早。蘇哈托32年的統治造就了印尼\"神話\",神話破滅后的印尼,現狀如何?
復合型危機錯綜復雜
危機形式涵蓋多個領域。首先爆發的金融危機使印尼多元種族宗教社會失序,從而導致包括大規模種族仇殺在內的社會危機;蘇哈托因無力回天而被迫辭職,從而引發政權危機;東帝汶在外部勢力的支持下獨立,刺激了亞齊、伊里安查亞等省份的獨立熱潮,從而使印尼陷入分裂危機;前總統哈比比和瓦希德由于政策失誤而先后下臺,印尼政府不僅面臨國內嚴峻的信任危機,而且由于喪失東南亞領頭羊的地位,以至國際聲譽一落千丈,不得不承受難以挽回的形象危機。
危機持續時間長。從1997年的危機初始階段到目前的危機恢復階段,印尼的國家危機已持續四年多,先后經歷四任總統。目前,各種危機的烈度雖然降低,但誘發危機的根源并未消除,外債債臺高筑,大量人口失業,亞齊等省的分離主義傾向仍非常嚴重。
各種危機關聯性強。在印尼,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各種危機和國際背景糾纏在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個突發性事件都有可能帶來連鎖反應和全國性恐慌。比如,審判蘇哈托家族貪污案不僅引發極端伊斯蘭教派在馬魯古島大開殺戒,而且導致恐怖分子在雅加達制造爆炸和暗殺事件。
矛 盾 堆 積 釀 成 復 合 型 危 機
蘇哈托的任人唯親醞釀了危機根源。蘇哈托長達32年的統治造就了印尼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和國家統一。但蘇哈托的獨裁也滋生了貪污腐敗和朋黨政治的\"歪風\",貧富分化嚴重。蘇哈托一家就擁有相當于比利時全國面積的土地,而60%的國民為中下層貧民。雖然蘇哈托靠軍事鎮壓平息了各地的分裂勢力和宗教種族沖突,但其推行的\"大爪哇主義\",特別是歧視和迫害華人和非伊斯蘭教徒的落后少數民族的做法,致使爪哇以外島區的分離主義和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嚴重。
金融危機是誘發危機的導火索。金融危機使印尼經濟的發展一下倒退了10年,蘇哈托政權賴以維系的合法性喪失,長期掩蓋的深層危機全部浮出水面,國家秩序在短時間內迅速瀕于崩潰。
矛盾堆積釀成復合型危機
印尼處于轉型階段的\"失序\"特征是政府危機管理失靈的主要原因。一是社會從劇烈動蕩到逐漸平穩需要一定的愈合過程。印尼人協主席賴斯曾稱,印尼恢復穩定至少需要10年。二是新的民主政府面臨諸多改革壓力。前總統瓦希德曾感嘆說,\"印尼這個爛攤子,誰上臺都治理不好\"。三是社會思潮失控對危機擴散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危機爆發后,印尼各種社會思潮并起,而憲法所規定的以民族團結和多元共存為宗旨的\"建國五基\"趨于衰落。代表伊斯蘭復興思潮、舊民族主義思潮、新民族主義思潮,以及軍方勢力的黨派和力量成為政府和國會的四大支柱,并分別提出相異甚至矛盾的危機恢復理念和措施,加劇了社會矛盾。
四任政府處理危機的得失
在國家危機發展的不同階段,印尼的四任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危機處理措施。總的來看,失大于得。
蘇哈托失之于采取轉嫁金融危機惡果、擺脫責任的政策。金融危機初期,蘇哈托誤判形勢,認為仍可控制局面。隨著金融危機的迅速惡化,蘇哈托采取了危機轉移的手段:首先,將金融危機的責任嫁禍于華人,以減輕政府責任。1998年5月,蘇哈托縱容軍方暗中操作\"黑五月\"排華暴力事件,使華人成為社會怨氣的宣泄口。因此而外流的華人資金總額達800多億美元,至今未能回流,這嚴重阻礙了印尼經濟的復蘇。這是金融危機后印尼社會以暴力解決矛盾之風的開始,也是印尼走上復合型危機的轉折點。其次,將金融危機的后果轉嫁于民眾。蘇哈托勉強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金融改革建議,但為維護家族及親信利益,執行起來卻三心二意,許多做法超出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引起民憤,要求民主改革的群眾運動遂將蘇哈托趕下臺。
哈比比失之于被動應付,軟弱無力。哈比比作為蘇哈托的親信,并沒有使印尼擺脫國家危機的威信和能力,他采取了被動因應國內外壓力的政策。首先,他在國內民主改革浪潮的壓力下,解除黨禁,實行多黨民主制,規定武裝部隊不得參政。但此舉致使印尼政壇興起了包括伊斯蘭勢力在內的多種利益集團,增加了解決危機的復雜性和協調各派力量的難度。其次,在國際壓力下,哈比比甚至突破底線,同意東帝汶以全民公決的方式從印尼獨立出去。此舉不僅使哈比比喪失了總統的寶座,而且使印尼瀕臨四分五裂。
瓦希德失之于朝令夕改,糾纏于政治斗爭。瓦希德的總統位子是印尼各派政治力量妥協的產物。作為弱勢總統,瓦希德本人的身體狀況和治國經驗都不適合處理繁重的國務。其處理國家危機的政策和手段幾乎是失敗案例的典范。瓦希德執政的前半期,雖與議會和軍方擁有危機共識,但在解決手段上存在明顯分歧,從而嚴重制約了危機處理措施的有效性。在如何解決地方分離主義問題上,瓦希德堅持搞聯邦制,實行高度自治,反對以武力解決,而軍方則持相反態度。同時,瓦希德朝令夕改,政策隨意性強,如在亞齊省自治政策上多次反復,最終失信于各方。瓦希德執政后期為鞏固自身權力而得罪了軍方、伊斯蘭\"中軸力量\"和梅加瓦蒂等幾大力量,被輿論稱為\"最反復無常、無所作為的總統\",其最終因涉嫌貪污問題而眾叛親離,被趕下臺,成為政權危機的犧牲品。
梅加瓦蒂處理危機的外部條件好于前任,但尚難把印尼帶出逆境。梅加瓦蒂正逐步開始實施較為正常的危機恢復措施。這是由三方面因素決定的:首先,其領導的斗爭民主黨是國會第一大黨,在歷次政爭中都成為左右政局的最后決定力量,只要該黨不分裂或出現其他意外,梅加瓦蒂應能完成任期。其次,危機的沖擊期已過,民眾承受能力增強,政府危機管理的經驗及預警和防范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今年雅加達地區爆發特大洪水并未成為新一輪危機的導火索,就是好的征兆。第三,梅加瓦蒂注意吸取前任經驗,頂住西方壓力,堅持民族主義色彩較濃的政策,如放緩軍隊改革,重新在亞齊省建立軍分區;為照顧國內穆斯林情緒,放棄對美國反恐戰爭的公開支持等。不過,分析人士也認為梅加瓦蒂本人治國能力較差,危機處理經驗不足,對于其能否帶領印尼步出危機陰影,普遍持相對消極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