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的文化與歷史發展進程:先進與后進
近代中日兩國在引進西方科技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是以兩國在認識與處理外國與本國科技文化關系上持有的不同的對外文化價值觀為前提的,而這種差異又是以兩國歷史和文化的差異為基礎的。
從歷史上看,當中國從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社會時,日本列島才組合成最初的群落;當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化時,日本才開始滋生出奴隸制的萌芽;當中國正處于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各登文壇,競相爭鳴的時候,在日本列島上卻還過著采集果實于森林,撈魚貝于海河,獵鹿、豬兔于山野的從文化上看,日本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也從來沒有出現過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巨人。
不同的文化結構與相對位置:
實體與中空;\"內核\"與\"外緣
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內容和體系。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實體以它所具有的強大同化力和輻射力,把它周邊的國家都囊括于其中,形成了以本國為中心并為世界所公認的東方文化圈。因此,中國文化完全是一個實體文化和\"內核\"型文化。
當時在文化與歷史上都相對落后的日本,除了其固有的\"神道教\"文化以外,本身幾乎沒有多少屬于自己原創性的內涵,就連日本人曾經推崇的\"和魂洋才\"中之所謂的\"和魂\"也只是一個\"空殼\"(\"和魂\"在英語里意指\"消化\",在日語里意指\"容器\"),本身不具有真實的內在含義。對于這一點,日本人自己也承認,他們說\"和魂\"是\"日本人心中的空心結構\",是日本文化中空結構的表型象征和外在表現。這種文化歷史與結構再加上日本所處的地理位置(處于中西方文化輻射、傳播的交接位置),使得日本文化成為一種中空的\"外緣\"型文化。
不同的對外文化價值觀:
崇內鄙外和鄙內崇外
上述兩國不同的文化歷史與結構,自然使得兩國在對外國文化與科學技術的認識態度上出現了差異。中國持有的是在\"中國文化中心主義\"指導下的崇內鄙外的對外文化價值觀,而日本卻在鄙內崇外意識作用下擁有\"文化相對主義\"價值觀。
中國崇內鄙外的對外文化價值觀在近代表現得尤為明顯:其一,當英國使節于1783年提出與中國通商并互派使節時,清政府卻認為,西洋\"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拒絕與西方進行往來。當英國再次于1816年要求通商貿易時,清政府也\"天朝不寶遠物,凡爾國奇巧之器,亦不視為珍異\"。
其二,關于是否應該向西方學習,他們或\"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或以\"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試圖通過對西方科技的百般詆毀來橫加阻撓。正是受到這種對外文化價值觀的影響,雍正帝下令驅除西方傳教,開始實施閉關鎖國的政策。
日本自知自己是一個孤立島國,落后貧窮,時刻產生出一種危機感。他們認識到,島國的宿命使日本沒有獨創文化的能力,只能貪婪地吸取外來文化,經過取舍、選擇、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文化。在此影響下,日本民族形成了\"認同外來文明的尊崇價值觀\"和\"功利現實的拿來主義價值觀\"。
這種對外文化價值觀使得當時的日本人認為,只有依附于中國才能生存。然而,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給日本人的心理意識以很大打擊,迫使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對外文化價值觀。日本啟蒙思想家們通過對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較研究,徹底從原來面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鄙內崇外\"轉向面對西方文化的\"鄙內崇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和魂洋才\"的對外文化價值觀。
“和魂洋才\"的特點在于:\"和魂\"內容主要指\"神國主義思想\",\"洋才\"則主要指的是西方的技術器物和文化制度。這充分反映出日本人的普遍愿望,即既\"保留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上下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他們自己的家庭結構,而同時還要建立一個具有可與西方國家相匹敵的力量的近代國家\"。
不同的科技轉移方式:
注重輸出與注重輸入
不同的對外文化價值觀影響著兩國各自的科技轉移方式,即中國注重對外輸出,而不注重向內引進,而日本卻與中國完全相反,注重向內引進而幾乎不向外輸出。
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經指出,古代中國至少有26項技術(還有其他技術)\"在公元1世紀到18世紀先后被傳到了歐洲和其他地區\"(西方在此期間,向中國輸出的技術只有四項)。明朝大太監鄭和于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遠渡西洋,出訪30多個國家,其目的不是學習西方國家的科技文化,而是向西洋諸國宣揚中國的富強,讓他們在朝貢的名義下同中國進行貿易往來。順從者撫慰之,不恭敬者擒拿或擊敗之,以恩威并用的辦法使他國畏服并臣服于中國。
日本從古到今都在為和異種民族、異質文明的接觸、同化而努力著。從16世紀40年代起,日本開始直接接觸西方的科學技術。1582年,日本巡察使范禮安組織\"少年遣歐使節團\",遠赴歐洲進行考察,不僅帶回了風琴、豎琴、吉它、小提琴等西洋樂器,還帶回了活字印刷機、《世界地圖冊》、《世界城市地圖》、地球儀等西方科學技術,從而改變了日本人傳統的\"世界\"觀念,開闊了日本人的視野,進一步激發了日本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871年,日本為了擺脫不平等條約的羈絆,謀求實現\"與萬國并立\"的目的,明治政府不惜耗費巨資派遣\"巖倉使團\"出訪歐美,考察并引進西方各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教育、軍事制度和科學技術,以促進國內改革和科學技術的近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即使在1633年~1853年的鎖國時期,也沒有完全封閉西學通路,還保留長崎這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繼續引進西方的槍炮制造法、炮術、筑城術等軍事技術,以使日本能由此連續吸收西方的純技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