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主要內容來自對多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資產評估師的采訪,由本刊記者記錄整理。
“三板斧”、拼盤和外包
沒有證券資格的資產評估公司給上市公司做完資產評估之后,將業務轉交給有證券業務資格的評估公司,對方只是對評估報告進行文字上的審核后就蓋章,就能獲得30%的業務提成
評估業界的一位著名人物曾將評估機構的制勝法寶是“三板斧”:人際關系、高回扣、壓價。這是對業界現狀的精辟概括。由于資產評估公司不像會計師事務所可以每年為客戶做審計,客戶往往是一次性的,需要不停地開拓,這是生存的基礎。對于規模不大的資產評估公司來講,爭奪市場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雖然評估準則遲遲未出,但評估行業實行著嚴格的資質管理制度,首先,每一項資產的評估都要取得相關部委的許可證,并且根據機構的注冊資本、注冊評估師人數等劃分不同級別,不同級別的機構業務品種和承攬業務范圍有所區別,要評估上市公司還要取得財政部和證監會給予的證券執業資格,沒有證券資格的公司在爭取到業務后不得不找有資格的公司做“拼盤”。
財政部在1997年就停止批準證券資格的評估公司,但是多年來一些沒有證券資格的資產評估公司也發展起來,于是出現了業務轉包的情況:他們給上市公司做完資產評估之后,將業務轉交給有證券業務資格的評估公司,對方只是對評估報告進行文字上的審核后就蓋章,一般不再做現場調查,就能獲得30%的業務提成,如果是轉包給大的評估公司,提成更高達40%甚至50%。
倒推流程
就像在農貿市場一樣,企業拿著錢和標的來買評估報告
在“為企業服務”的宗旨下,先了解企業的心理價位是業內的“通行程序”,或是比較婉轉地問企業的思路是什么,如果企業要合資,會表明計劃投資的規模,雙方談判的情況如股權比例等,這樣很容易推算出企業希望資產評估到多少。如果是以資產償還上市公司的欠款,就更容易了解了。也有的企業比較含蓄,報告做完才說評估高了還是低了(如果是收購方委托評估被收購企業,就希望把資產評得低一些),最后評估師還要根據企業的要求來調整,所以評估師也學“聰明”了,一開始就了解清楚對方的意圖,并且告訴企業要達到評估標準需要做哪些準備,當然老練的企業也知道如何配合評估師。
就像在農貿市場一樣,企業拿著錢和標的來買評估報告,而且委托方壓價相當厲害,正常執業的評估企業幾乎沒有生路。價格為什么可以一降再降?競爭激烈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成本也可以一降再降。
競爭的另一種代價
成本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評估的過程被大大簡化,功夫僅僅花在了制作報告的形式上
1992年國有資產管理局頒布的《資產評估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資產評估收費采用差額定率累進收費辦法,即按資產金額大小劃分收費檔次,分檔計算收費額,各檔相加為收費總額。資產評估收費一般依據賬面原值,沒有賬面原值或沒有作價入賬的資產可以按評估值計算。但實際上收費標準并不拘泥于此。
2002年3月,準備將財險業務海外上市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將資產評估項目招標,4家中方評估公司(包括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中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中資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中發國際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參與競標,最高報價近2000萬,而中企華以480多萬元的總報價爭取到這個項目,并準備和中資等公司合作。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總資產在四五百億,有4500多個分支機構,資產幾乎遍部中國每一個縣,平均一個省的評估費只有十幾萬,而通常這樣的一個省的項目至少需要五六十萬,如此低的價格怎能保證盡職調查做到位?為什么同一個項目不同公司的報價能有三倍之巨?
1993-1997年間評估業純利潤率一度能達到50%,但是此后江河日下。評估公司越來越多,執業環境惡劣,低價競爭很嚴重。原來做企業上市的資產評估收費50萬,現在也就30萬,在有的城市還能降到20萬元;做上市公司配股的評估收費從20萬~30萬降到10萬,由于很多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東放棄配股,所以和配股相關的評估業務越來越少,因為上市公司的評估費用相對較高,非上市公司評估業務超過10萬元的不多,最低的還有1000元,所以上市公司就成為資產評估公司爭奪的焦點。
評估業的這種白熱化的競爭付出的是什么代價?一位資產評估公司的經理說,以前做上市企業資產評估收入能達到50萬的時候,純利達到50%,25萬元的成本中15萬元是人員、辦公等固定成本,其余10萬元是調研費用,但是不同資產評估公司的調研費用差異很大,有些公司只花1萬元,現場調查按照程序進行需要一周的,有的公司為節省費用和時間呆半天就走了。收費降低到30萬元之后,評估公司更是變本加厲通過控制成本來保全利潤,一是降低工資但幅度有限,二是盡量在本地或通過互聯網詢價,降低差旅費。成本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評估的過程被大大簡化,功夫僅僅花在了制作報告的形式上。評估師變成了“高級打字員”。
火箭項目
檔案室的柜子里裝的都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引爆
以一家大型資產評估公司做的一個“火箭項目”為例,它的“包裝”非常漂亮,但評估現場調查卻很粗,簡化或省略了資產評估必備的程序,其簡化方式如下。
其一,按照規定,企業的機器設備應該逐臺勘察,而評估公司卻根據企業填寫的資料對價值較大的設備進行抽查。其二,按評估規范要求,存貨抽查比例要達到數量的40%、金額的60%,評估師一般只能做到金額的要求,抽查金額大的存貨。其三,按規定需驗證房地產是否抵押,評估公司應驗證房產證原件,并且在復印件上簽字,但一些評估師根本不看原件,只看復印件,而且也不簽字。其四,幾乎很難全面驗證企業固定資產的購置發票。其五,寫案例時挑選對評估有利的例子。比如房產項目,評估公司專門從企業填寫的資料中挑選金額大、造價高、沒有產權糾紛的項目去調查,其他項目并不逐個細查,回來寫案例的時候專門寫此類項目。時間緊的時候,甚至有可能先寫報告再倒推工作底稿,這樣的工作底稿即使被管理部門抽查也難以發現問題,普通投資者就更難以發現問題了。
這樣的火箭項目業內比比皆是。資產評估公司檔案室的柜子里裝的都是一顆顆不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引爆。
增加水分的秘訣
調高成新率、通過匯率換算將進口設備高估、高估無形資產、調高未來收益預測是常用的手法
采用重置成本法評估時可以通過調高成新率這一關鍵數據來高估資產,確定成新率的辦法主要是根據設備的使用情況等因素推測設備的尚可使用年限。如果將每天兩班運轉的設備按正常一班計算,使用年限可以延長,成新率能從30%增加到60%,評估價值可以高估一倍,而沒有去過現場的人根本無法了解實際情況。
采用重置成本法評估時,有時會因為非標準的專業設備詢價比較困難而根據企業提供的價格確定重置成本,還可以通過匯率換算將進口設備高估。如果以找不到國內替代產品為由,采用匯率調整計算,則可以因多年來人民幣匯率貶值導致重置價值的翻倍。
采取收益現值法的評估結果一般高于重置成本法。比如南方的房地產項目,前幾年的爆炒之后減值很厲害,如果企業提出高估的要求,資產評估機構可以通過調高租金的方法增加未來收益,評估機構在報告中運用“本評估結論是建立在物價指數上漲百分之幾的基礎上確定的”這樣一個評估假設將評估風險回避了。而實際上將該房產出售根本不可能達到評估價值。在以收益現值法評估藥品生產企業時,評估機構則常?;乇芩幤坊乜壅间N售收入的比例相當高的現實,將未來收益預計得比較高。
預測企業未來收益時,評估師主要的依據,一是以該公司當年的經營水平(如平均值)推算;二是查找行業平均基準收益率,主要查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資產評估常用數據與參數手冊》,而該手冊公布的數據往往置后一年。而貼現率的選取更是隨意性極大。
無形資產評估是增值的有效方法。企業在評估時常常根據需要,把特許經營許可證、銷售網絡、商標、品牌、配方、非專有技術、專利技術分開評估,事實上無形資產的價值往往是上述各項因素的綜合。這就留給企業很大的操作空間,他們往往根據評估目的的需要,回避評估結論的矛盾,分別委托不同的評估機構,或將收益現值算做商標的無形資產價值、或將收益現值算做專利技術的價值等等,導致無形資產重復疊加計算。藥品、煙草經營需要許可證,有的醫藥企業就提出以GMP生產許可證作為無形資產,事實上,國家醫藥管理局已規定到2004年所有醫藥企業必須要有GMP生產許可證,否則就禁止生產,可以說GMP證書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藥品、煙草經營許可證作為無形資產來評估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另一易被調控的是土地使用權評估。土地評估中用收益還原法、開發銷售法評估同樣存在倒推資產的問題,通過調節預期的土地年收入和以及選用對企業有利的資本化率就可以達到高估的目的。不披露土地的具體地段和參考地價也使得土地評估中的問題變得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