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時夢想在奧運競技場摘金的滑冰選手、輟學的大學生、時尚雜志的實習生到頂尖的禮服設計師,并在新娘禮服界以革命性的現代感與個人風格受到矚目,美籍華裔設計師王薇薇的服飾已成為美國眾多社會名流出席重要晚宴與典禮時指名的品牌,并受到好萊塢女星的贊賞。她不只是亞裔女性創業成功的典范,更是全球女人心中美麗與智慧的象征。
家世顯赫 承擔父母高期望
1949年,王薇薇生于紐約市。她的父母于40年代移民來美,父親王澄清畢業于燕京大學,來美后在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畢業后經商;母親吳赤芳是將門之后,曾在聯合國擔任翻譯。
受到家庭的影響,王薇薇自小就對自己設定高標準,凡事要求完美,她說:“我的父親是成功的生意人,帶著早期家族的榮耀,注重的是上進、努力工作、競爭以及表現完美,對我的影響是高標準的自我要求,但也帶給我莫大的壓力。”父母對王薇薇與她的弟弟抱有同樣的期望,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王薇薇發現這些期望已經成為她的包袱,而且愈來愈難以掌握。
一雙溜冰鞋 開啟職業滑冰夢
王薇薇7歲那一年的圣誕節,父親為她買了一雙溜冰鞋,這雙小巧的溜冰鞋成為她童年及青少年時期追求成功的引線,曾為她開啟諸多夢想,但10年后卻以放棄告終。
“我記得我興奮地帶著溜冰鞋到72街的中央公園內溜冰,一進溜冰場,我就發現愛上了滑冰,那種律動、音樂、速度感所帶來的吸引力是致命的,就像是高速的芭蕾一樣,對我而言,那是一種自我表達的最高境界。”于是在母親的鼓勵下,她開始認真磨練滑冰技巧。3年后,王薇薇10歲那年,便在地區青少年組的滑冰競賽中贏得冠軍,12歲那年,她開始朝職業花式滑冰選手之路邁進,夢想在奧運的溜冰場上摘冠。
滑冰夢碎 輟學遠渡巴黎
1986年,王薇薇參加全美國家溜冰冠軍賽,這是美國選拔奧運滑冰選手的比賽,結果她未能獲選入國家代表隊。一年后,她與搭擋一起退休,放棄10年來努力的夢想。
極度挫折的王薇薇,在這期間認識了法國的滑冰選手男友,并輟學到巴黎居住。“那一年是我認為最平淡正常的生活,滑冰已成為過去。”在巴黎一年期間,她發現自己對另一領域產生興趣,那就是服裝設計。一年后,王薇薇回到紐約。重回學校完成學業后,她決定攻讀服裝設計,但是父親卻極力反對。
“我的父親認為我應該上耶魯法學院,而不是藝術學院,但是我想我絕不會與耶魯法學院之類的科系沾上邊。”由于兩人都不妥協,最后父親建議她去找工作,她便在完全沒有科班訓練的背景下,被當時的女性雜志《時尚》錄用了。
雖進入這個頂尖的《時尚》雜志工作,王薇薇的職務卻只是一個極低的近似實習生的角色,這讓她很灰心。“我從沒想到自己會接受這么低的職務,它就像是一個送公文的小妹一樣。”但是她的父親適時點醒她,作為一個成功的生意人,這是她父親第一次對她的事業產生影響。他告訴王薇薇應該忍耐,雖然職務低,但可以學到這個行業的運作,這個忠告很快產生影響。由于未經過專業訓練,王薇薇以勤能補拙的態度日以繼夜的工作,兩年后,她便升任為《時尚》雜志的服裝編輯,開始到全球旅行,與最頂尖的設計師一同工作,見識到大師的工作態度,后來又晉升為資深服裝編輯。這份工作王薇薇一干就是16年。
感情生活 宛如“當哈利遇上莎莉”
1980年代,王薇薇進入30而立的年齡,已是《時尚》雜志的資深服裝編輯,但是感情生活卻并不穩定。這一年,她認識了后來的丈夫亞瑟·貝克,兩人交往半年即分手,卻在7年后重新開始,才步上紅毯的另一端。
貝克是一個穩重謹慎的商人,初見王薇薇是在一個網球場的走道上,立即為她傾倒。雖然剛巧知道朋友的妻子認識王薇薇,卻遲遲未展開追求。直到3個月后在健身房偶遇王薇薇,也只是盯著她看,依然不發一語。一個月后,他們又在健身俱樂部相遇,他才決定展開攻勢,鼓起勇氣打電話到王薇薇的辦公室約她。
王薇薇形容兩人后來的發展就像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的情節一樣。兩人總是在朋友的婚禮、親戚的派對上等許多場合不期而遇。直到7年后,兩人重新開始交往,王薇薇才考慮穩定下來,當時她已經40歲。
42歲結婚 自己設計禮服
1988年,王薇薇與貝克訂婚兩年后,在《時尚》雜志已經工作16年的她產生了倦怠感,壓力與高標準的工作態度也讓她重新思考未來。于是她決定辭掉工作,與貝克步上紅毯的另一端,同時跳槽到著名設計師羅夫·勞倫的旗下擔任服裝總監,結婚那一年,她42歲。
“對一個女人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婚禮那天。那天是女人許多夢想的開始。在那一天她想成為一個杰出的藝術家,這個藝術的呈現就是她的婚紗禮服以及整個婚禮。”一向要求完美的王薇薇,對婚禮也一樣重視,但是,她遍尋各婚紗店都找不到一件讓她滿意的新娘禮服。最后她決定自己設計新娘禮服,并一手包辦婚禮的所有細節。這個過程已無形中為她后來的事業開啟一扇成功的大門。
她的婚禮從禮服到會場布置者引起親友們的贊賞,父親在此時一句“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創業呢?”第二度給她適時的提醒。一聽到這句話時,王薇薇第一個反應是:不可能,她根本不想自己創業。而且當時她是羅夫·勞倫服飾的中級主管。但是她的丈夫亞瑟則微笑著說:“我知道她最后一定會接受這個建議,因為她對服裝與設計有自己的品味與熱情,終究有一天要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品牌。”
果然,最后王薇薇在父親一句“機會難逢”的抉擇下,還是接受了提議,前后帶著家族贊助的400萬元資金,從1990年起,在曼哈頓麥迪遜大道與77街上的卡利飯店旁,開設第一間門市,店名為“王薇薇婚紗禮服坊”,專事新娘禮服設計。她后來還在總部門市對面經營一間晚禮服沙龍。
為瑪麗亞·凱莉設計禮服
王薇薇的婚紗設計可以說是一場婚紗革命。她以現代感、簡單、尊貴的風格讓婚紗界眼睛為之一亮,許多已婚婦女看到她設計的婚紗恨不得再舉行一次婚禮。她的婚紗店走的是豪華高價位路線,一件婚紗起價為1萬美元,并提供整體的設計服務。經過4年的努力,婚紗店以融合傳統、高度覺知、個人風格的現代感設計大受歡迎,并成為婚紗界的權威。許多顧客從海外遠道而來,挑選試穿禮服,穿著她的婚紗走進禮堂的名人也愈來愈多。
1993年,流行音樂界的公主瑪麗亞·凱莉穿著王薇薇設計的一襲象牙色絲質嫁裳,與新力音樂的總裁莫托拉完成婚禮,立即引起社會反響,人們紛紛打探凱莉的婚紗禮服出自何人之手,王薇薇的名聲因此變得更響亮,許多要結婚的名人甚至認為要穿上她設計的婚紗才夠派頭。
根據業界估計,美國的婚紗市場每年有7000億美元,王薇薇在零售市場的占有率約有7000至8000萬元。在剛開始時,她的婚紗走的是高價位路線,后來她了解許多女人喜歡她的設計,但無法負擔此種價位,所以另外開辟成衣路線,把價位降低。目前她的婚紗價位在1700元至1.2萬美元間,若包含綴飾設計者價位在2.5萬美元以上。每年估計全球約有1萬名以上的新娘購買她的新娘禮服。為了產值,她成立自己的衣廠。目前從紐約、倫敦、多倫多到新加坡都有她的服飾專柜,全球的高級服飾百貨店都有她的專柜。除了總部的門市外,她又在麥迪遜大道與39街上開了第二家門市,以伴娘禮服為主。
打入好萊塢
然而,除了婚紗界,王薇薇對晚禮服的設計也絲毫不遜于婚紗禮服,藉由好萊塢女星莎朗·斯通開始,打進好萊塢名人界,并多年在奧斯卡金像獎上大出鋒頭。
1990年時,模特兒出身的莎朗·斯通當時還未在好萊塢大紅大紫,她非常欣賞王薇薇的設計風格,經常穿著王薇薇的晚裝出席各種社交派對。1992年,莎朗·斯通因電影《第六感追緝令》一炮而紅,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最佳女演員,當晚她穿著王薇薇設計的一襲金色絲質無袖大圓蓬裙禮服,艷驚四座,被認為是當晚打扮最耀眼的女星之一。
王薇薇說:“當莎朗·斯通出現在臺上時,頸上未配掛任何項鏈,讓我非常驚異,這表示她對我的信任,因為如此可愈發凸顯出那件禮服的特質。”那襲禮服式樣極其簡單,全靠優美的剪裁線條和細密的做工來襯托出這位金發女星的美麗身段。
隔天起,媒體紛紛猜測莎朗·斯通的禮服出處,一度猜測可能出自意大利設計大師范思哲之手,最后才知道原來是華裔設計師王薇薇。次年,女星荷莉·杭特(Holly Hunter)以《鋼琴師的情人》一片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當杭特站到臺上領獎時,她的禮服自然也成為媒體與好萊塢議論的焦點,自此王薇薇的名字成為好萊塢女星心中奧斯卡禮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