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北京的我,對北京烤鴨是情有獨鐘。來美國后還是念念不忘。偶然發現距我家開車15分鐘路程的地方有一家中餐館,門面上標有“正宗北京烤鴨”字樣,我心中大喜。
一日,我過生日,老公殷勤備至地問我想吃什么生日大餐?我毫不猶豫地答道:“北京烤鴨。”老公聽罷,自告奮勇驅車前往買烤鴨。我也興高采烈地在家切好大白菜,泡好粉絲,再燒開半鍋清水,恭候鴨子大駕(架)。想像著吃完鴨肉,再享受那中國京城特色的鴨湯,不覺口水直往下咽。
待我一切準備就緒,老公也一臉笑容地提著大小餐盒進了門。我迫不及待地在那塑料袋中尋找期待已久的鴨架子,翻遍每一個餐盒,卻只見鴨肉,不見鴨骨。于是,我十分失望地問老公:“骨頭呢?”老公傻傻地望著我說:“什么骨頭?”我說:“當然是鴨骨頭了。”他一臉委屈地說:“餐館小姐沒有給我呀。”老公不忍看我如此失望的樣子,備感歉意道:“對不起,下次我一定不忘帶鴨骨頭回來。”為了不讓他太自責,我暫時忘記心中的不快,盡情地享用了那久違的烤鴨肉。
餐畢,望著依舊擺放在爐邊雪白誘人的大白菜和那一鍋滾開的水,心里甚覺遺憾和不甘心。于是,抓起電話,很客氣地問餐館小姐:“今晚我先生去買烤鴨,沒有把鴨骨頭帶回來,是不是我先生忘記拿?還是你們忘記給他了?”只聽小姐以甜美的聲音反問我:“你先生不是中國人吧?不是中國人,一般我們都不給鴨架子。”我一時語塞,噢!原來如此,買烤鴨,也中外有別呀。我心里感嘆道。這時,又聽那小姐說:“如果你想要鴨架子,就過來取一趟吧。”放下電話,思忖著要不要去取?若去取,得再往返半小時,不去取,心中又不悅。最后還是下決心“瀟灑走一回”。
話說我前腳剛走,洋婆婆打電話來向我道一句:“生日快樂!”老公如實相告這中國媳婦去追討鴨骨頭去了。洋婆婆大笑而不解。
進了餐館,向小姐說明來意。她也客氣地說:“你的那只鴨架子已經丟掉了,只好給你別人的鴨架子了。”我心想,反正死鴨子也不認主人,別人的鴨骨頭也行呀!待小姐把鴨架遞給我時,正好抬眼看到4個老外正圍坐在一張圓,津津有味地品嘗烤鴨,卻不見桌上有鴨湯。我想,我這鴨架,說不定就是他們那鴨子的。今天算我運氣,碰到老外吃烤鴨,討到一鴨骨頭。
經過這番奮斗,終于如愿以償喝到了與北京的烤鴨店不相上下的鮮美鴨湯。第一次嘗到鴨湯的洋老公也贊不絕口。
有了前車之鑒。最近,老公又去那家餐館買烤鴨。這次接待他的是一位男服務生。老公特意交代服務生說:“我不但要鴨肉,還要鴨骨頭。”那男服務生楞楞地看著他,生怕沒聽懂他說的英文。老公見他一副疑惑的神情,就又用中文一字一頓解釋說:“我要帶鴨骨頭回家做湯。”男服務生忍不住笑了。說上一句:“原來你也懂得鴨骨頭煮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