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中國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抵達溫哥華。在當地華人舉行的歡迎晚宴上,加拿大聯邦國會議員梁陳明任致歡迎詞,她說,華人在加拿大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李瑞環這次訪問加拿大會見的第5位加拿大政界華人名人。此前的4位是女總督伍冰枝、亞太事務國務部長陳卓愉、參議員利德蕙和阿爾伯塔省眾議員麥鼎鴻。
華人參政成果不凡
一百多年以前,華人被當做“豬仔”販賣到海外。北美的“排華法案”、澳洲的“白澳政策”使華人受盡凌辱。華人安身立命不易,開創事業更難。100多年后的今天,華人不僅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事業有成,而且在參與居住國政治活動中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南北美洲、澳洲和東南亞許多國家的政壇上,都可以看見華人的身影。他們當中有總統、總督、政府總理、內閣部長、政府高級官員、大法官、省長、州長、市長及國會議長、參眾議員,駐外大使等等。
北美一家華人網站曾列出一個長長的參政華人的名單。從這個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海外華人參政的成果:“南美洲圭亞那首任總統鐘亞瑟,西印度群島千里達總督何才,加拿大女總督伍冰枝、卑斯省督林思齊、參議員陳卓愉、梁陳明任、麥鼎雄、利德蕙、卑斯省市政廳長關惠貞,秘魯國會議長喬伊偉,巴拿馬駐美大使葉祥生、部長盧婉瓊、李詩雅、莫新慶、馬歷迪、李智明,移民局局長鄭道英、中央銀行總裁陳奉天、大法官鄭仲衡,澳洲國會參議會劉威廉、陳之彬,州參議員曾筱龍、黃肇強、何沈慧霞,美國國會參議員鄺良友、眾議員吳振偉、州長駱家輝、總統特使陳香梅、駐外大使張之香、余江月桂,部長趙小蘭、李亮疇,州務卿劉美蓮、財務卿鄺杰靈、警務卿李昌鈺,大法官劉百昌、陳文華,加州副州長吳仙標,新加坡總統王鼎昌,總理李光耀、吳作棟,部長李顯龍,菲律賓女總統科拉桑,泰國總理挽瀾、昭華立、乃川等。”
這個名單不可能列出全球所有參政的海外華人名字。僅僅在加拿大聯邦、省、市縣三級權力機構中,現在就有20多位華人華裔擔任各種重要職務。歷史上在加拿大擔任此類職務的華人華裔累計為40多位。
加拿大目前大約有70多萬仍使用漢語的華人華僑。在一個西方國家的幾十萬華人中,有40多位從政或從過政,這個數字應該是很難得的了。
美國首位華人部長
與加拿大相比,美國華人占全國人口比例要小得多。但美國華人的參政成果不比加拿大華人遜色。
40多年以前,就有華人躋身美國政界。第一位晉身聯邦參院的華人是海勒姆·馮,從1959年開始,他出任聯邦參議員達18年之久。臺灣新竹出生、6歲來美的吳振偉,3年前成為第一位華人聯邦眾議員。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是美國政治史上首位華人州長。
在上次美國大選中,劉毛淑卿被民主黨紐約州黨部任命出任該州民主黨的總統選舉人。莫伯光獲共和黨紐約州黨部任命為該州共和黨總統選舉人。華人被推舉為總統選舉人,這在美國歷史上還是首次。
祖籍江蘇的臺灣人趙小蘭,成為美國建國220多年來首位華人部長的消息,轟動了美國國內外。趙小蘭成為勞工部長的意義十分深遠。首先,120年前美國國會通過了迫害華工的排華法案。想不到120年后,一位華人竟成了美國政府主管勞工部門的最高首長。其次,此前美國華人是在選舉中得到選民支持進入議會或當選州長等職務。在行政部門出任首長一直是空白。趙小蘭在老布什政府擔任運輸部副部長已是最高成就了。田長霖一度曾是問鼎能源部長的人選,可惜未能成功。而今趙小蘭出任部長,開創了華人參政新時期。此外,趙小蘭不但與美國政治高層關系良好,與海峽兩岸領導人的關系也非同一般。趙小蘭及其夫婿、參議員麥康納曾先后3次訪問北京。在美國與中國海峽兩岸關系上,趙小蘭能起到他人不能替代的作用。趙小蘭還和她剛剛出任紐約州廳長職位的妹妹成為美國政壇上僅有的一對華人姊妹花。
美國華人從“苦力”,“豬仔”到當勞工部長,經過了100多年的時間。美國華社的所有華文報紙,都在頭版報道趙小蘭出任勞工部長的消息。不少報紙稱贊她是“一個令天下華人同感榮幸的炎黃兒女”。
美國華人余江月桂和養子鄺杰靈同為美國政界名人的事,一度成為美國華界的佳話。余江月桂女士曾當選為加州州務卿,并擔任這職務長達21年之久。鄺杰靈曾任加州財務廳長。49歲時被提名為陸軍部副部長。可惜的是他后來退出了這個職位的候選競爭。
不久前,美國《新聞周刊》評選出“塑造新世紀美國”的15位女性。華裔政壇新秀陳棣芳榜上有名。今年剛31歲的美國出生的越南華人陳棣芳,幾年前發起組織了“全國亞太裔投票”委員會并出任會長。才氣出眾的陳棣芳被民眾看好為“明日政壇人物”。
澳洲議會華人議員
澳洲華人歷史要比澳洲聯邦的歷史還要長半個多世紀。多少年來,華人根本邁不進議會的門檻。現在從地方到聯邦的各級議會都有華人出任議員。
劉維廉是第一位華人聯邦議會議員。陳亨利是第一位華人澳洲市長(達爾文市)。盡管他們已經不會說華語了,但他們開創了華人澳洲從政的先河。
在陳亨利過世不久,一位第一代華人何沈慧霞進入新南威爾士州參議院。何沈慧霞十幾歲時從香港來澳洲讀中學。大學畢業后從政,成為華人第一代政治家。曾筱龍和黃肇強是何沈慧霞在新州參議院的同事。江西出生香港長大的曾筱龍,1991年出任悉尼市副市長,成為悉尼市議會第一位亞裔人士。黃肇強是靠自己組黨進入州議會的華人議員。他發起組織了針對漢森一族黨的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團結黨。該黨在許多選區中大敗一族黨。黃肇強作為該黨的候選人,被選進新州參議院。
在維多利亞州,柬埔寨華人林美豐當選為州議員。在昆士蘭,馬來西亞華人蔡偉民被選舉進入州議會。1999年,陳之彬出任聯邦議會議員。這是聯邦議會的第1位第一代華人。
四川出生香港長大的黃國鑫,去年當選為阿德雷得市市長,成為澳洲第一代華人出任市長的第一人。媒體把黃國鑫稱為“亞洲人在澳洲的驕傲”。加上曾筱龍,以及后來當選為墨爾本市市長的蘇震西,澳洲的6個州和一個領地的首府,有4個由華人擔任或擔任過市長副市長。還有華人出任澳洲州或領地的政府部門主管。
在非移民國家的法國,最近有兩位華人婦女在市政選舉中脫穎而出。老撾華人顏如玉,榮膺塞納馬恩省艾玻利市副市長一職。來自中國的何英也獲選同一省的碧西圣圣喬治市副市長之職。她們開啟了旅法華人進入政壇的先聲。
華人參政熱潮方興未艾
華人參政取得如此良好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應該看到,這里有“中國因素”在起作用。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華人居住國的政府多執行與中國友好合作政策。其次,這些國家政府實行多元化的民族政策,華人較易融入主流社會。此外,新一代的華人移民,不像老華僑那樣只能出賣廉價勞力。他們當中不乏擁有高學位的社會精英,他們的下一代也在社區中脫穎而出。事業有成的華人移民愿意為當地社會貢獻力量。舊金山市上次大選中參選的華人有15位之多。舉世聞名的矽谷,有史以來也第一次有一位華人參選。
華人參選,往往避免不了介入當地政黨之間,政黨內部的派系之間的爭斗。這對華人不利的是,本來不多的華人選票被分散了。因個人政治理念不同,選擇不同的政黨從政,這是無可非議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論選擇哪個黨,只要為華人的利益著想,就應給與支援。
不少華人對于自己手上的選票不大重視。不論在北美還是在澳洲,華人都是極少數(美國亞裔人口只有5%,澳洲華人人口也只占2%左右),但在選舉戰處在膠著狀態時,如美國上次的總統選舉和澳洲最近的聯邦大選,少數族裔手中的少數選票卻可發揮關鍵的作用。
歷史證明,華人如果只是滿足于在經濟生活中取得的地位,就會吃大虧。沒有政治地位的華人,在經濟上用幾十年積累的財富,可能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這在東南亞一些國家曾經發生過。
在東南亞各國,華人經濟勢力比較強,華人工商企業集團常運用其財力去影響選舉和政府的決策。這樣華人實際上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卷入了當地政治生活。在馬來西亞,華人對政治的參與是積極而且富有成果的。因此,當局要犧牲華人的利益就不那么容易。
[摘自香港《鏡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