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美國各警察局裝備了“面部掃描”系統,用以在人群中搜捕犯罪嫌疑人,經過幾個月的實踐證明,這一系統已成為警方的得力助手。
“面部掃描”技術始創于20世紀70年代,是生物統計技術在計算機領域的應用。該系統的數據庫存儲有大量的通輯犯、在逃犯、嫌疑犯和離家出走的青少年以及走失者的新近圖片資料,基中也包括容易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的相關人員資料。為了提高搜索效率,數據庫對儲存的有關信息局域化,也就是說,存儲的對象應該是有可能在監控地帶出現的人員。警方把“面部掃描”軟件裝置在電腦系統中,然后與安裝在車站、娛樂場等公共場所的閉路監視系統聯結。警察開啟系統時,系統迅速對人群的面部進行掃描,自動抽取面部圖像并將其分解成80個點進行分析,然后通過指令與數據庫中的圖像資料進行對此。如果掃描對象在數據庫中并不存在,系統就不保留攝像機中的圖像,只有在搜尋到與數據庫中相配的圖像才保留,保留的圖像文件,以備用。
當探測到可疑人物時,系統就會向監控警察發出警報,警察將可疑人物與自動抽取出來的數據庫中相關人物圖像置于一個屏幕上進行觀察、比較,如果認為掃描對象與數據庫中的人員相吻合的話,該警察就迅速將必要的信息傳遞給距嫌疑者最近的警察,使之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行動或繼續對可疑人進行跟蹤、監視。
“面部掃描”技術在控制犯罪上功不可沒,受到警方的鐘愛,但同時也遭到了非議。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和一些隱私權組織反對這一技術,他們認為“面部掃描”侵犯了個人隱私權。警方則辯駁說“面部掃描”是非侵害性的,因為它沒有驚動任何人,是在沒有打擾個人也沒有影響他們既定活動的情況下完成的。
針對公眾輿論的批評,警方應用此技術時比較謹慎,并對操作此系統的警察進行專門培訓,對掃描對象的拘捕也作了相關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