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紐約飯店界從基層工作一直干到位居要職,總結這20年來學到什么,只有三件事:服務、服務、再服務。
我剛進紐約的頂級飯店工作時,飯店的生意興隆,總經理說:“都是因為景氣好,大家不要得意忘形。”后來紐約經濟衰退,飯店生意雖稍受影響,但還能保持佳績;總經理又說:“景氣不好,我們只有兩個對應之道,一是狠狠裁員,二是大家仔細了解服務是什么,努力作好服務,飯碗才保得住。”
讓顧客開心
剛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我曾想:飯店的服務水準已被認定是紐約頂尖的,到底還怎么提高呢?
直至資歷漸長,才了解了我們飯店成功的秘訣是“提供有效的服務”。我們給“服務”下的定義是:永遠將自己放在顧客的立場設想,即以顧客的需要作為服務的惟一根據。
如果說“服務”像一塊美麗可口的蛋糕,它包含著三個重要元素:1.蛋糕上的奶油花是外表—惹人喜愛;2.蛋糕本身是基礎—叫人放心;3.這蛋糕有市場嗎?—讓人賺錢。所以服務的最高原則是“讓顧客開心”。
我在紐約的五星級飯店擔任餐飲總監時,做過一件很有可能因此丟掉飯碗的壯舉:將一位德高望重的法國大廚開除掉,這樣做是因為有總經理和董事支持我的論點:“此大廚已經落伍,脫離了‘服務顧客’的軌道,所以手藝再好也是枉然。
這位法國大廚手藝一流、經驗豐富而且手藝正統、口味絕佳、盤飾美麗,餐廳因此貴客盈門。但是到了90年代,生意卻每況愈下,因為他一直引以為自豪的傳統法國菜雖然美味,但現代人卻害怕它的高膽固醇,只好少吃為妙。而他堅持的傳統服務方式又過于耗時費力,不符合現代紐約人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只好少來。我們雖多次與他溝通,但他總是堅持自己傳統的作法不愿稍作調整。
盡管這位大廚功績顯赫,但他無視顧客需求,總活在他自己“理想”的美夢中,我們為了市場機能,也只有讓他提早退休。后來換了一個年紀與年薪都只有他一半的主廚,能在法國菜的傳統做法中加入新觀念,果然不出數月,餐廳生意便日漸起色,甚至更好。
這件事對飯店的同仁震動極大,老板下了一個結論:服務的真諦不是你的專長有多棒,而是能否提供顧客真正的需要。
“買菜送蔥”的加值服務
話說我在紐約一家頂級飯店任職餐廳經理時,有一位中東大使是大客戶,他的秘書每次前來訂位時都要說:“溫迪,你們的餐廳實在很貴,為什么大使還說‘貴得有價值?’你的秘方是什么?”
大使宴客自然有各色人種,他們的宗教、習俗與飲食習慣都各有不同,每次我接到大使的訂位單時,無論是幾人小聚或百人宴會,我們都事先盡量去了解每個人的特性,菜色便依此事先安排好,如猶太人不吃有殼海鮮,中東人不吃豬肉,每位貴賓的特殊需要都被照顧到了,大使自然面子十足。這種貼心的加值服務絕不是鑲金鑲銀的裝潢或削價出售可以取代的。
在景氣低迷、市場競爭慘烈的時代,企業要生存,要有幾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1.產品獨具特性或獨占性:產品完全不可被取代。
2.若產品無以上條件則削價出售,結果是:無利潤或賠錢售出。
3.不降價,但加上加值服務,使產品更具價值感,顧客覺得買一送多,十分劃算,而產品也因為加上這些服務,使同類產品無法取代。
加值服務的三部曲為:1.了解客戶的需求。2.提供顧客真正的需求。3.提供個別服務。
其實傳統市場已有好些攤販做了加值服務,我站在攤邊看新鮮的竹筍時,老板便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不同竹筍有不同的吃法——尋求需要;我挑了筍,她又問我,是否需要替我削好皮(她說我看起來像忙碌的職業婦女),我自然芳心大悅,便再加買一條——提供顧客真正的需求;等包好時,她還自動替我放了幾根蔥,說是一起煮更好吃,走時還親切地說下雨天要走好——提供個別服務。試想,有這些加值服務,筍的價值自然扶搖直上,顧客的購買意愿亦水漲船高。
在紐約,最流行的晚餐便是比薩餅與中國菜,因為只有他們提供免費外送服務,符合紐約客忙碌的生活需求。比薩餅與中國菜或許不是最便宜或最可口,但加上周到的服務便是最有競爭的選擇。
多走一步
我當年在飯店服務時,有邁克·道格拉斯這種大牌明星為忠實顧客,進而變成好友,原因無他,也不過是加值服務。
邁克在紐約中央公園旁有一座豪宅,故經常來往于東西兩岸之間,吃遍了全美最頂級的餐廳。但他每一次回紐約,一定來我們餐廳,每次看到我都會說:“溫迪,我到家了!”因為我總是可以很貼心了解他的需求。
有時看到他剛下飛機滿臉倦容,只想安安靜靜地吃頓飯,我便會把他安置在餐廳的角落里,顧全他的隱私,不受任何影迷干擾,并安靜迅速地為他服務。有時他帶一些好朋友來,光鮮亮麗,神采飛揚,便替他找一個燈光美、氣氛佳的桌子就餐。我們能提供這樣貼心的服務,使得他每次來時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樣的加值用心當然可以換來他的忠心不變。
加值服務的內容與方向或許因各行業特質有所不同,但其真正的精神是一樣的:“加值服務其實是多走一步”,產品的競爭優勢也正因為這多走的一步脫穎而出。
[摘自臺灣《統領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