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戰爭,哪里就會有傷亡。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傷病員空中救護需求的增加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種能在空中后送時對傷病員進行連續監護和治療的飛機已經悄然崛起,并在近十幾年內得到較大的發展和應用。這種飛機就是被稱為“飛行醫院”或“空中醫院”的最先進的醫療后送飛機,它比一般醫療后送飛機、救護飛機(直升機)的設備更先進,救治水平更高。自沙特阿拉伯研制出世界第一架“飛行醫院”以來,目前已經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等許多國家軍隊相繼研制出并開始使用這種“飛行醫院”。
“飛行醫院”均以大型客機或軍用運輸機為運載工具,在機艙內展開若干固定式醫療單元。這種飛機具有較大的空中戰略機動性,并可在空中對傷病員實施優良的救護和連續的醫療監護,將快速后送與優良救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克服了一般空運后送飛機機上救護能力不足的弱點,達到了空運和救護的完美統一。
海灣戰爭中,美空軍啟用了一所“空中醫院”。在執行“沙漠盾牌”行動的后送任務時,“飛行醫院”從接到命令到抵達沙特并展開工作,其中抵達指定地點后到投入接收傷病員只用了短短幾個小時,就迅速開始了實施醫療救護和準備空中后送及救治。美軍士兵形象地稱“飛行醫院”是受傷士兵的最愛,是他們的“救命飛機”。
沙特是世界上最早研制出“飛行醫院”的國家。1980年,沙特將世界首次研制生產的小型“飛行醫院”投入了傷病員的空中救護,并顯示出了強大的兼空中后送與連續救治于一身的優勢。
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沙特某地出現了大量傷員,“空中醫院”奉命提供緊急醫療支援。當時,這所“飛行醫院”里只編有6名醫護人員,但他們卻救治了63名病人,這些病人中有心臟病患者和各種急發病患者,年齡最小的是出生剛剛兩個小時的嬰兒,最大的是年逾百歲的老人。正是由于這所“飛行醫院”及時抵達出事地點并在空中后送途中對傷病員實施了連續監護與治療,才使所有傷病員保住了生命。
經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現在沙特的“空中醫院”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設備,機上的醫護人員和飛行員也都是最優秀的,他們能在收到呼救信號后的最快時間內到達出事地點,找到病人,并盡快進行診斷和治療。
沙特的“空中醫院”主要建在C-130“大力士”運輸機、“利爾噴氣”Z-2、Z-3運輸機和運輸直升機上。經過改裝的C-130“大力士”大型運輸機上設有觀察室、X光室、診斷室和手術室,配有驗血裝置,擁有40─55個病人床位。如果在后送的空中遇到一些疑難病癥,飛機上暫時不能診斷的,可使用機上配備的先進的通信設施把病人的病情及時通知給地面接收醫院。
近年來,沙特又將DC救援機改裝成“空中醫院”。DC救援機是由大型DC─8系列遠程客機改裝的,機上配備有治療所需的各種醫療設備外,它超出一般“飛行醫院”的長處在于可以進行長距離飛行,可連續飛行20個小時,能把沙特境內任何一地的病人空運到世界上任何一所醫院進行會診和治療。
美國是最早把“飛行醫院”用于戰時救治和后送傷員的國家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擁有“飛行醫院”最多、設備最先進的國家。80年代初期,沙特誕生世界第一所“空中醫院”不久,美空軍隨即開始建造“飛行醫院”。美軍的“飛行醫院”大都是用C-130運輸機改裝而成的,也有用C-5“銀河”大型運輸機改裝的。美軍的“飛行醫院”主要用于遠距離空中醫療救護,特別是海外戰區的緊急救護,因此美軍的“飛行醫院”主要部署在海外空軍基地。目前,美空軍裝備了16所擁有5~50張床位的“飛行醫院”,“飛行醫院”分上下兩層,機艙內可空調和增壓。機上設有手術室、急救室、消毒室、血庫、化驗室、X光室、外科治療室和病房等,編有醫生、護士、牙醫、放射線技師、勤務保障人員等共128人。據悉,美軍的這些“空中醫院”可為3000~5000人提供醫療服務,可接收一個中隊的傷員進行初步醫療和護理。
法國空軍的“空中醫院”分別由裝載全套手術艙和護理艙的兩架C-130運輸機組成。機上配有發電、水、氧氣和空調設備。手術艙由3個隔間(室)組成,包括消毒室、麻醉與手術準備室、手術室。艙內配有供緊急外科手術所需的全部醫療器械和設備。護理艙分護理準備室和護理室,護理準備室內配有醫務人員監護病人所需的各種設備。
德國空軍的醫療后送飛機上固定安裝了比較完善的先進醫療設備,配備了急救藥品和器材,在機上設立了固定的手術單元、危重傷病員加強護理單元等,可在機上對傷病員進行緊急外科手術、心臟按摩和除顫、心臟監護、呼吸復蘇、吸氧等救治。這類固定的飛機已不單純是為了后送傷病員,而更加強調在機上對傷病員進行救護,實際上也是“飛行醫院”。
俄軍的醫療后送飛機甚至還有可調手術床和術后恢復器等先進設備,可在空中后送途中做外科手術和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