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英國權威電影雜志《Empire》舉辦了一次“最偉大的50部電影”的讀者評選活動。結果,著名科幻電影系列的《星球大戰》的第一部《星球大戰》和第二部《帝國反擊戰》包攬了冠亞軍。
從來沒有見到過哪一部科幻電影能像《星球大戰》這樣魔力無窮了:銀河共和國、黑武士、天行者……這些完全虛構出來的東西,卻是那么生動、逼真,令全世界無數觀眾如癡如狂,不能自拔。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數碼特技。
其實,直到70年代末,數字技術對好萊塢來說,還是個陌生的東西。它的作用僅限于幫助導演把圖像進行“無縫拼接”,消除那些明顯的人為痕跡。所以當《星球大戰》的編劇兼導演喬治·盧卡斯把他的劇情提綱交給宇宙制片公司的時候,人們覺得他簡直是精神錯亂了——拍攝一個外星系故事,這怎么可能?幸好20世紀??怂构静皇沁@么想的,因此接受了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
然而有意思的是,等到盧卡斯真正動手制作《星球大戰》時,他發現,好萊塢里根本就沒有一家特技公司可以把他腦海中的想像還原到屏幕上。所以他只好自己創建了一家數碼特技公司——實業光魔公司(IML),專門開發拍攝電影需要的技術。為了生動地創造出星際飛行和宇宙大戰的奇觀,這部電影采用了三百六十多種特技和復雜的計算機控制技術。1977年,當它正式推出的時候,美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轟動了。
一個電影傳奇就此出爐。在創造驚人票房和全球“科幻熱”的同時,它也徹底地改變了數碼技術在電影中的地位,從此,數碼特技從被人看不起的小配角走向了電影世界的中心舞臺。
隨著數碼技術的不斷更新,接下來的《帝國反擊戰》和《武士復仇》畫面更加宏大、逼真,在票房上也延續著不敗的神話。
到了制作《星戰前傳Ⅰ:幽靈的威脅》的時候,電影數碼技術經過16年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全新的水平,整個電影的拍攝過程,就是一個運用數字技術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的過程。為此,盧卡斯率領他龐大的軍團用電腦制作出了3個新世界,縫制了1200套服裝,搭建了65個主要場景,“創造”了140個新的小物種。最后,在《幽靈的威脅》整部電影的2200個鏡頭中,只有250個是純粹“拍”出來的,其余的鏡頭都是數字技術創作或修飾的結果。而在電影最驚心動魄的那場戰斗中,更出現了3000名電腦數碼步兵和4000個戰斗機械人交戰的壯麗場面!
先進的數字技術可以以假亂真,觀眾恐怕到今天也不會忘記《星球大戰》中那些來去如電的太空戰艦、稀奇古怪的外星生物,還有那壯麗無比的外星世界……但在利用數碼特技拍攝電影時也會出現一些趣事。譬如在《幽靈的威脅》的拍攝過程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幕:因為電影里和演員演對手戲的“怪物”們大多是由數碼創造出來的,真正拍攝時并不存在,演員得幻想著身邊有很多怪物走來走去,對著空氣說話演戲。于是,在拍攝現場,只見一個個演員忽而自言自語,忽而亂打亂踢,讓外人看見了,還真以為是哪里來的一群瘋子。
今天,數字技術與電影的結合已經成為了電影業不可逆轉的趨勢,實業光魔公司也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影視特技公司。應該說,正是《星球大戰》在電影和數字技術結合方面的開拓,促進了好萊塢電影在數字技術上全面突破,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電影天地。
可是,作為《星球大戰》之父,喬治·盧卡斯仍為《幽靈的威脅》還不能全部數字化制作而感到遺憾,為此他決心在《克隆人的進攻》中將這一計劃付諸實現,該片中擁有2100個視效鏡頭,數以萬計的視學單位,電影正在創造的票房記錄證明:數碼技術又一次創造了奇跡。
但對喬治·盧卡斯來說,如果有一天,數字技術能夠使影片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那才是他的終極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