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贊比亞的幾天里,我們發現無論是飯店的女服務員,還是大街上自由自在行走的女性們,幾乎都文面。一朵精致的小花、一條流線型的痕跡或是其他一些富有濃郁非洲特色的花紋為女性美麗的面龐增添了不少光彩,也增加了許多神秘感。
為此,我專門查找資料才知道,文面藝術幾乎遍及非洲各地,有的民族不分男女老少都在自己的臉上刻有各式各樣的花紋,一些已經結婚的婦女甚至在上臂、胸部、臍部和背部文有數條含有特定意義的條文。這些條文的深淺、寬窄、長短以及數目都有嚴格的規定,并不是可以隨意刻畫的。凡是本族的人,即使互不相識,只要看看對方臉上、手上或其他部位的條文,就會立刻知道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婚姻狀況、有多少子女等。對于非洲人來說,臉上的條文,不但是勇敢的象征,又是美的標志,還是一張名片。
非洲的文面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遠在古代,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為爭奪土地、牧畜、水草進行戰爭,為了不在混亂中傷害到自己人,各個部落都采用醒目的標志。如有的用泥土涂抹到臉上,有的在手臂或腰間系樹葉等,但是這些方式均不理想。據說在一次戰斗中,一個勇敢的部落戰士在臉上被砍傷之后依然奮勇作戰,他臉上的血痕把敵人嚇得不知所措,結果他的部落取得了勝利。從此,面部花紋便成為部落首領們采用的區別方式。為了防止雷同,每個部落在設計花紋時挖空心思,力求花紋醒目、奇特,又不易被他人模仿。后來,文面藝術逐漸發展到其他部落。文面藝術在維護部落的團結、體現部落的光榮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非洲的這種文面藝術還長期被當作是宗教的標志,他們認為在身體上文面,還可以起到驅逐邪魔的作用。如一對夫婦接連夭折了幾個孩子,他們便會在新生兒的臉上刻畫刀痕,讓孩子改變面孔,以求孩子能夠逃脫死神的追逐而平安地活下來。此外,各個教派都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臉上烙制圖案,這樣文面藝術又成為各個教派之間相互區別的標志。
今天,非洲文面藝術的真正起因已經被人淡忘了,已經不再是部落和宗教的標志,而是作為文化遺產和美的修飾而保留下來,成為非洲人特有的習俗。
文面是一項很痛苦的習俗,施行文面者首先要用燒紅的火炭在身體上燙印標記,然后用刀片清刮,沒有一點“關公療毒”的精神是難以辦到的。過去曾經有人提出用別的方法代替,但是遭到了一些長者的堅決反對,他們認為施行文面既可以檢驗孩子的父母是否肯為部落忍痛割愛,又可讓孩子從小就嘗到“火與鐵”的滋味,長大后才可以為維護本部落的利益經受住種種磨難。現在,非洲人主要是從增加美感、顯示勇敢的角度來從事文面藝術的。男孩子一般在四五歲,甚至兩三歲時就開始;女孩子相對要晚一些,通常是在第一次月經后進行,因為這時少女的臉型才大體固定下來。
贊比亞的婦女十分喜愛這門藝術,他們不僅在臉上文,還要在身體上文。一套完整的文面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才能完成,幾乎要與少女的發育期同期。第一次文面通常都是集體進行的,類似于成年加冕。婦女身上的文面通常有10套,各有不同的圖案和含義:鼻梁上方豎著的兩排大字形花紋,象征著吉星高照;在太陽穴和眼角之間是一排平行的細線花紋,表示慧眼能識破一切邪惡;兩頰上的兩條直線花紋,表明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嘴角兩邊的圓圈或三角圖案,說明這兒是丈夫或情人親吻的地方;脖頸上的三條平行或豎立的花紋,預示著長命百歲;乳房之間的一道連接花紋,代表乳汁充足,可以出色地完成哺育子女的任務;胸口處的一只動物圖案,是告訴人們她胸懷寬大得能忍受動物的攻擊;手背上刻畫的數道波紋,證明這雙手干凈得像水一樣清澈見底;后背上一首長長的開刀形花紋,稱為忠誠的標志,若是背著丈夫干了見不得人的勾當,會遭到刀劈的懲罰;陰部以下、膝蓋以上的大腿內側部位,則刻著數朵少女喜愛的花朵圖案。
非洲東部的婦女們主要是在面部刻畫花紋,大多數婦女在自己的臉上劃上幾條又寬又長的痕跡,有的還加一些輔助線條,并在兩頰上涂上兩個藍點,使豐滿的面頰更加婀娜多姿。
在非洲,文面被視為勇敢的舉動,尤其是在贊比亞,有些女孩子為了表示自己的勇敢堅強,一口氣能進行兩次的文面過程,她們也因此倍受人們的敬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