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和熙的春天,我和8歲的兒子移民到了澳大利亞悉尼。盡管來之前我也知道這是一個美麗的陽光海灘城市,但我們真的到達悉尼的時候,仍強烈地感受到這個城市比我想像的還要完美。
到達的第二天,我們就把兒子送到離住家公寓不遠的公立小學去讀書。
校園里一片寧靜,幾棵參天古樹把澳洲耀眼的陽光和藍天白云嚴嚴實實地擋在外面。一片綠蔭下的幾棟木頭房子,就是學校的教室和老師辦公室,就像是上個世紀的遺跡。學校操場由軟木屑鋪就,教室和辦公室的地板是紅漆木的,石頭砌成的學校大門上有石刻的校名Marrickville public primary school(1895)。
校園里聽不到朗朗讀書聲,孩子們隨便地坐在教室里,像中國幼兒園里的小班—樣,老師在中間,孩子們圍坐在小桌子旁。教室墻壁的四周,貼滿五顏六色充滿稚氣的兒童畫。上課時,學生們可以隨意問老師問題,可以自由自在地說話,有的學生還走來走去。老師告訴我,學校早上9點半上課,下午3點放學。每節課40分鐘,中間休息20分鐘,周六周日不上課。中午在學校里吃午飯,可以自己帶,學校的小賣部也能買到熱的漢堡包和三明治。
從那天起,兒子每天到那里上課去了。沒有教科書、沒有教學大綱、沒有家庭作業、沒有各種考試,連期末考試也沒有。黑板上寫滿了國際音標和拼寫的單詞,但是從來不要求學生聽寫、默寫,單詞也不硬性要求背。以至于兒子從三年級升入四年級時,只會看和聽,不太會寫,甚至有時竟然拼不出一個完整的較長的單詞。在國內的同齡人能寫出漂亮的作文的時候,兒子竟然不知道英語的星期一、星期二怎么寫!這是什么教育!他在中國小學上了三年,成績中等,在這里竟然數學成績全班第一!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望子成龍的我經常到學校去觀察,但我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粗鴥鹤用刻毂持諘ɡ锩娣乓黄克?、一個漢堡包)歡天喜地地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陣陣憂慮。我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個國家靠什么來支撐,它的人才是怎么培養出來的?在人生的最寶貴的階段,讓孩子們完全放松地玩,基礎教育怎么完成?高中和大學怎么勝任那些高難的課程?我越來越感覺到,把唯一的兒子送到那個別墅一樣的學校去上學,好像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不信任的人去保管。
這時候的我,更加懷念中國教育的種種好處。我似乎現在才明白,為什么中國的孩子能在國際上屢屢拿獎,為什么出國留學的學生在世界名牌大學里可以輕松地名列前茅,可以輕而易舉地拿到獎學金。原來國外的孩子是這樣上學的。在國內,我孩子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換了4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覺得好像知識的重量在增加,家長心里就感到特別踏實。
不知不覺一學期過去了,兒子的英文口語倒是長進不少,可以自如的和同學老師交流了。這段時間,我也發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他放學以后也很少直接回家,而是直接去圖書館,在里面折騰半天,經常背一大包書回來,問他借這么多的書回來干什么,他說是作作業。
我的好奇心使我悄悄地注意兒子的作業。一次我看見他的電腦上的題目是:《我所知道的中國文化》。啊,這樣天大的題目,是他們這些從來不認真讀書的孩子們寫的嗎?這樣的文章,就是在中國,也是學者、研究者才能作的事情,拿給這些幾歲的孩子,他們能做出什么樣的作文來呢?
于是我聲色俱厲地問:這是誰出的題目?兒子告訴我是老師。他說,老師說,澳大利亞是一個多元化的移民國家,同學們都來自不同的國度,都有自己祖國的文化和語言,這次的作業是叫每個同學寫一篇自己祖國的文化、歷史、地理的文章,然后分析自己的文化和澳大種亞文化的差異,最后還要說明自己的看法。
一個星期以后,兒子的作業做完了。我看到打印出來的是一本十幾頁的小冊子。一翻,里面的內容可真的不少!從五千年前的中國象形文字到今天簡化漢字,從九曲黃河到長城內外……好一篇熱鬧的作業,相信這是兒子花了很多時間到圖書館里找出來的。這篇文章的最后,列出了參考目錄,說明他所知道的祖國文化是從哪幾本書參考來的。
在澳大利亞的教育下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盡管沒有固定的教程,沒有周密的教育方案,在這個別墅里學完一年后,我驚喜地發現他學了一些在中國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
從那次作文開始,兒子已經學會了自己完成老師布置的一個又一個天大題目的作業,他不僅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里用計算機作作業,查找各種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快速地找到有關的錄像帶,還知道哪樣東西到哪里去找。而且,他已經善于去鉆研他不懂的東西,很少問大人,他知道到哪里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個關鍵的變化!兒子的變化,使我對西文的教育慢慢產生了一點好感——我的兒子適合這里的教育!他生性活潑好動,在中國,他對那種填鴨式的教學很反感,常常用各種小伎倆來對付嚴格的老師。而在這里,他是班上最聰明的孩子,他頭腦靈活、心靈手巧,不管是做手工還是繪畫,他比其他小孩更能贏得老師的稱贊。他在這里才是完完全全、充分地擁有了自我。
然而高興之余我還是心存疑慮,澳洲小學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我的兒子在澳大利亞到底能學到什么?僅僅是他那查找知識的技巧,沒有起碼、嚴格的基礎課程訓練,以后的高中和大學怎么辦?他將來能夠參與國際大循環嗎?能勝任高深的高等課程嗎?
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和澳大利亞的教育到底誰是誰非?哪里的教育對孩子們更有利?帶著這個問題我去找了兒子的老師。
我向老師提出了,孩子很早就放學 ,能不能每天都給他們留點家庭作業,以免他們回家后老是看電視、出去瘋玩。想不到老師說,這么小的孩子,他們這個時候的天性就是玩,把他們送到學校來的目的就應該是讓他們玩,我們的教育就是在玩中讓他們增長知識。只有你們中國家長要求給孩子留作業,別的家長來反映的,是怎樣讓孩子玩得更開心一點,面對老師,我無言以對。
在澳洲,我經??吹?,不論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在美麗迷人的海灘、野生動物園、植物園里,經常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學生們手里拿著紙和筆,他們不時蹲下來看所觀察的對象,不時在小本上寫著什么。別人告訴我,這就是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呢。
至于悉尼市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更是孩子們經常去的地方,兒子最高興的就是背上水和面包,拿上紙和筆,到郊外和博物館去“玩”。
我問老師:“你們怎么不讓孩子們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比如大量的單詞(我兒子很多單詞能看不能寫)。”老師笑著說,“對人的記憶來說,有兩個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知道到哪里去尋找所需要的比他的記憶多得多的知識;第二就是他能夠綜合地使用這些知識開發新的創造能力。如果讓他們死記硬背,既不會讓他們知識豐富,更不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聰明,還會扼殺人的創造力?!?/p>
也許這位老師是對的。我想起我的大學同學們,他們在中國的學校里就是佼佼者,從國內的大學本科到國外的博士,他們憑著自己的實力和學習成績拿到獎學金,其他國家包括當地人也不是他們的對手??墒且坏綄嵺`領域,要搞點研究和創造性的工作,中國學生往往沒有他們那樣機靈,那么富有創造性。這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差異。中國人從小就是填鴨式的教育,很少有自由發揮的時候,一旦失去常規的參照,可能得到的并不是自由,而是茫然和誠惶誠恐。
看到澳大利亞的小學生們在學校里歡蹦亂跳,無憂無慮,我不禁想起國內的小學教育,想起小小的年紀在課堂上雙手背后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一年比一年沉重的書包;想到幾歲的孩子在燈下做著那些繁重的作業;想到那三天兩頭的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