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中國駐斐濟使館和駐基里巴斯使館工作過,因處理公務,我經常往返于兩國之間,圖
瓦盧和瑙魯是來往的必經之地。這兩個島國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彈丸之地,面積很小,人口一萬左右。不同之處是,兩國貧富懸殊,而且不是一般的懸殊,而是天壤之別。以人均收入而言,瑙魯超過一萬美元,可屬世界富國之列,而圖瓦盧則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經圖瓦盧只能乘小飛機,經瑙魯可乘波音737飛機,省兩個小時,為方便,我飛經瑙魯次數較多。所去之處,人生地不熟,因此,我養成個習慣,去一地之前,總是盡量查閱一些材料,以便心中有數。
鳥糞堆積的島國
1798年英國船“獵手”號首抵瑙魯。1897年,一艘船上的管理員發現島上有塊奇異的石頭,就把它帶到澳大利亞的悉尼。三年后,一位叫阿爾勃特的人注意到這塊奇怪的石頭倚著化驗室的門,憑經驗他猜測這是一塊高品位的磷酸鹽礦石。化驗果然證實了他的猜測,一塊不起眼的擋門石竟然引發了豐富礦藏——磷酸鹽的大發現。這一發現,不僅使這個原始落后的小島增加了知名度,也使它后來成為南太平洋最富有的國家之一。
瑙魯人世居島上。1888年被并入德國馬紹爾群島保護地。20世紀初英國人獲準在此開采磷酸鹽。1920年國際聯盟將瑙魯劃歸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共管,由澳代表三國行使職權。1942年~1945年被日本占領。1947年成為聯合國托管地,仍由澳、新、英共管。1968年1月31日獨立。
每次經過瑙魯,我都用半個小時逛一遍這個島國。整個國家就是一個海拔70米高的小山包。這個21平方公里的小島與眾不同,它不是由火山形成,而是由鳥糞堆積而成。這簡直是不可思議,一星半點的鳥糞堆積起來本身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眾多的鳥糞要經過多少歲月才能變成堅硬的島嶼!
靠磷酸鹽致富的國家
鳥糞給瑙魯人帶來了財富。20世紀初,西方人開始開采磷酸鹽,人們的收入逐年增加。瑙魯人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生活必需品都由政府補貼。全國有工作能力的人多半都在磷礦業工作,其他人在政府各部門就職。據統計,每年平均有200萬噸磷酸鹽銷往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日本。1988年~1989年度出售磷酸鹽的總收入為1.25億澳元,但1989年以來,磷礦產量持續下跌,1990年產量僅為92.6萬噸。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瑙魯有人預測,磷酸鹽即將被開采殆盡。考慮到此后的生存問題,瑙魯政府用大量資金在國外經營房地產,主要是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并以此作為未來的國民收入。我聽說,有些人即使掙了很多錢,仍不能習慣在國外大都市的生活,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過著安逸、古樸、與世無爭的生活。難怪有人把瑙魯稱為快活島。
快活島的瑙魯人生活是快活的。然而,天有不測風云,老天賜給他們快活,卻讓他們承受了人為造成的巨大不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占領過瑙魯,盟軍為攻下這個小島,對其進行狂轟濫炸。為此,日本軍隊強行將1200名瑙魯人運往北面很遠的特魯克島上服勞役,戰后只有373人活著回來,差不多每個家庭就失去一個親人,瑙魯人也因此失去了快活。直到1967年6月15日,瑙魯政府收回了磷礦所有權,快活才又屬于他們。
“就是總統也得交錢!”
瑙魯人的衣著極其簡單、普通,以舒適為主,一般就是短袖衫和短褲,這身隨意的裝束比起其他島國的穿著要算正式多了。我在基里巴斯時,當地居民的全部裝束不過是腰間的一塊圍布。
我初次途經瑙魯時,有人曾告誡我,在瑙魯不要多說話,一是因為瑙魯人不善言談,二是和他們也沒有什么談資,辦手續時不要多問話。我聽從了這樣的勸告。
然而,幾次的經歷使我產生了一個疑惑,我持紅皮外交護照,本應免費,但我每次都被索要10澳元。有一次我終于忍不住了,就直接向工作人員詢問:“我持外交護照,為什么轉乘飛機還要交10澳元呢?”他毫不客氣地沖著我說:“就是總統來也得交錢!”可見人類的文明程度并不是與富有程度成正比的。
中國餐館與中國大茶棚
中國人很早就同瑙魯有聯系。1906年開始開采磷酸鹽時,就有不少中國人被雇傭當勞工,他們主要來自香港,到1948年,中國人竟多達1400多人。但是后來人數逐漸減少,有的人去了附近的其他島嶼,有的人去了其他的國家,現在還有500人左右。起初,中國人主要是當苦力,后來有些人干技術活,但都離不開磷礦。
開小商店和飯館,是中國人在海外謀生的主要手段,在瑙魯也是如此。瑙魯機場旁邊的中國飯館的裝修完全是中國式的,飯菜也是純正的中國口味。飯菜以當地盛產的魚蝦為主,融合了中式的烹飪方法,其他必需的原料則是靠船從澳大利亞運送來的。若想喝早茶,島上有個能容納幾百人的大茶棚。我曾去過早茶大棚,里面擺放著一些大圓桌。老板是祖籍廣東的中國移民,但人們喝的都不是中國的綠茶和花茶,而是英國式的立頓紅茶。然而,棚中出售的各種中國小吃卻還算正宗,而且,應有盡有。中餐和大茶棚的存在本身就說明,中式餐飯在瑙魯很受歡迎,類似的餐館在瑙魯還有幾家。小島上還有個中國城,說是“城”,其實也不過就是我們的四合院那樣大小,比較集中地居住著幾戶中國移民人家。生活在那里的中國人,
太平洋隔不斷他們的思鄉情,而且每逢佳節,他們總要回中國探親。▲
閱讀背景
國名
瑙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Nauru)。
面積
21.1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1.1萬人(1998年),其中瑙魯人占58%,其他為南太平洋島國人、華人、菲律賓人和歐洲人。瑙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居民多數信奉基督教新教,少數信天主教。
首都
不設首都。行政管理中心在亞倫區(Yaren District)。
國家元首
總統勒內·哈里斯(Rene Harris),2001年4月當選。
重要節日
獨立日:1月31日;憲法日:5月17日;返鄉日(Angam Day):10月26日。
簡況
位于中太平洋、赤道以南約60公里處。全島長6公里,寬4公里,最高點海拔61米。全島3/5被磷酸鹽所覆蓋。
經濟
瑙魯為單一經濟,曾經是太平洋島國首富,主要收入來源是向澳大利亞、新西蘭出口磷酸鹽。農產品十分有限,主要是椰子。幾乎所有食品和飲用水都依賴進口。漁業資源較豐富,待開發。
人民生活
人均收入4600澳元。實行免費醫療,有兩所醫院。
軍事
無軍隊,防務由澳大利亞協助,有警察55名。
文化教育
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學生在國外接受高等教育,費用由政府提供。有周刊《公報》,發行750份。瑙魯廣播電臺為官方電臺。1993年新建一個國際通訊網絡,與世界各地進行數字通訊聯系。
對外關系
奉行不結盟政策。1999年9月,被接納為聯合國成員。2002年7月21日瑙魯與中國相互承認并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并斷絕同臺灣的“外交關系”。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0年,中國同瑙魯雙邊貿易額為2.6萬美元,皆為中方出口,無進口。
參見《世界知識年鑒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