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臺獨丑劇又一幕
8月3日,多次大放厥詞的陳水扁再次聲稱,臺灣與對岸的中國是“一邊一國”,應通過“全民公投”來決定臺灣的前途。這種說法與李登輝的“兩國論”可謂是一脈相承。陳水扁這種置臺灣廣大民眾利益于不顧的做法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島內和國際輿論的譴責。據調查顯示,陳水扁的支持率已降至41%的新低。可見,陳水扁妄圖通過這種“臺獨”言論來為競選連任拉選票的做法只會適得其反。為配合陳水扁的“大膽”言論,呂秀蓮于14日開始了更為“大膽”的尋求“外交突破”的印尼之行。然而事實證明,呂秀蓮此行不但沒有實現任何“外交”突破,反而大大失了臉面,更使“政府”在民眾中失去了誠信,落得個“偷雞不著反蝕把米”的下場。
哥倫比亞:總統就職硝煙中
7日,哥倫比亞新當選總統烏里韋宣誓就職。這位哥19世紀以來首位非傳統黨派總統面對的是一個空前嚴峻的形勢。國內武裝沖突已持續38年,每年造成2.3萬人喪生,物質損失超過數百億美元,全國近40%的國土處于無政府狀態。就在烏里韋宣誓就職當日,首都波哥大地區就發生三起爆炸事件,造成17人死亡,31人受傷。同時,哥經濟狀況極度惡化,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67%,外債高達400億美元。盡管如此,素有“鐵腕雄心”之稱的烏里韋表示將“從明天就開始干”。12日凌晨,他宣布全國進入為期90天的國家緊張狀態,并將征收“特別戰爭稅”用于擴大政府兵力和購買軍事裝備。這表明哥政府已準備正式向反政府武裝宣戰。

尼日處亞:“飛人總統”不辭職
13日,尼日利亞下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要求總統奧巴桑喬在兩周內辭職,否則將啟動彈劾程序,理由是奧巴桑喬自1999年當選總統后出訪頻繁,耗資巨大,造成了尼國內經濟危機,媒體曾戲稱其為“飛人總統”。然而,奧巴桑喬本人則拒絕辭職,稱“決不會放棄責任,將繼續為尼日利亞服務”,并準備在來年參加大選。分析人士認為,如奧拒絕辭職而議會啟動彈劾程序,彈劾案在上議院獲得2/3多數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在民主政治體制尚不完善的尼日利亞,總統的勢力也不可小覷,“鹿死誰手”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朝鮮半島:又是一片艷陽天
12日,朝韓第七次部長級會談在漢城舉行。這是雙方九個月來的首次部長級會談。雖然雙方在兩輪磋商后未能就未來軍事談判等實質性問題達成共識,但雙方發言人均表示,會談氣氛良好,且在多個問題上已接近達成共識,對會談前景均感樂觀。朝鮮外相白南舜在月初東盟地區論壇上的表現也頗為惹眼,先后同美國國務卿鮑威爾、日本外相川口順子進行了布什政府上臺以來的最高級別接觸,并取得了美助理國務卿凱利訪朝及朝鮮和日本于8月舉行司長級會議的重要成果。輿論認為,此次朝鮮發出的積極信號表明,朝鮮將在進一步鞏固同中國和俄羅斯的友好關系的基礎上,全面恢復與韓、日、美的對話與接觸。

美國:打伊倒薩不容易
短短半個月時間里,伊拉克兩度邀請美國派遣國會調查團前往巴格達,這在以前恐怕誰也不曾想到。美國人早就把薩達姆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可制裁了10年,薩氏卻依舊穩如泰山,看來只有再打一場“海灣戰爭”了。現在眼瞅著連“伊拉克拒絕武器核查”這個打仗的理由也要泡湯,美國人干脆把話挑明,薩達姆必須下臺,不然“打你沒商量”。可仗也不是說打就打的。巴以沖突沒完沒了,阿拉伯國家公開反對,就連美國的盟友——歐盟,特別是小兄弟英國也不表示支持,對伊動武就更沒了說服力。況且美國還有一堆工作要做,打仗怕是要過些時候再說了。
阿富汗:迎來新朋哈塔米
13日,伊朗總統哈塔米對阿富汗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伊朗領導人40年來首次訪問阿富汗,為兩國關系揭開了新的篇章。伊朗是阿富汗的重要鄰國,阿富汗希望與其在反恐方面進行合作,聯手打擊潛入伊朗境內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殘余分子。而伊朗則希望能參與阿富汗的重建,推動雙邊經濟交往,促進伊朗經濟發展;同時也期望通過與阿富汗新政府的友好關系來抵消西方特別是美國在阿富汗駐軍帶來的一些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