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美國公眾對待外來移民的態度與經濟發展狀況有密切聯系。當經濟上漲時,美國人對那些蜂擁而入尋求改善生活的外國勞工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睜。移民問題專家杰弗里·帕塞爾說,“總體來看,美國人對外來移民總是有或多或少的敵視,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但它卻一直存在著”。9.11以后,美國經濟雖未有嚴重衰退,但對外來移民的警惕和敵視卻不再被認為是舊時代的偏執狂,而被當作是新時代的審慎與遠見。
社會篇
三位塵土滿身的消防隊員在世貿廢墟中正升起一面星條旗——這張照片已經成為了記述眾多無名英雄的圖像中的經典(參見今年17期第18頁配圖),其深入人心的程度不次于那張二戰中美國大兵搶灘琉璜島插上國旗的照片。因此,根據照片中人物的姿態在布魯克林區豎起一座19英尺高的銅像本該是令全美國人拍手稱快的想法,但一個別出心裁的主意卻招來了意想不到的非議。
在原來的照片上,三名消防隊員都是白人,而銅像的創意者紐約消防處卻硬要將三人分別塑造成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此想法一出,立刻激起美國消防隊員的憤怒。畢竟,據官方的統計,9.11事件中遇難的343名消防隊員中,有319名是美國白人。不過,別出心裁者卻自有道理,“在那一刻,犧牲者屬于許多不同的種族,我們做此決定的目的在于紀念每一個英雄,而不僅是刻畫具體的人物。”反對意見的理由則是,即然目的如此,那就不應該選這張家喻戶曉的照片為原型,這樣做有違背史實之嫌。
銅像模型早已出臺,但爭論仍在繼續,它反映了美國社會對多元化現實的兩種不同態度。但不管怎樣,9.11以后,美國各種族的認同感、團結力增強卻是不爭的事實。
電影篇
一年來,反恐戰爭打得熱火朝天,而好萊塢也是“戰事”不斷。先有梅爾·吉布森領銜的越戰片《我們是勇士》;緊接著,講述二戰中美軍招幕的印第安納瓦霍族密語者故事的《風語者》席卷美國夏季電影市場;而《戰爭男人》也即將推出,片中男主角布魯斯·威利斯飾演一位在非洲解救人道主義援助者的特種兵。此外,講述“持久自由”行動各階段美國大兵們生活的紀實影片也會在周年紀念前后上映。雖然,這些影片中的大部分與反恐戰爭并無直接聯系,但正如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會的負責人所言,“自從9.11以來,我們對美國軍人有了更多的崇敬,而向世界解釋美國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的確,這一年來,成為美國大兵也已成為相當“酷”的事情。難怪《我們是勇士》在西點上映時,學校的學員取代劇組成員成為了議論的焦點。
書籍篇
《走出廢墟》(Out of Ruins)作者霍拉伯德(Holabird)是一位畫家。長期以來,以描繪諸如交通堵塞、辦公大樓等城市風景而聞名。在雙子塔倒塌之后,她用水彩的形式而不是照片向人們展現了折斷的鋼筋、吊車以及美國國旗。此書以霍拉伯德的畫為主,并配以艾米莉·狄金森、沃爾特·惠特曼以及T·S·艾略特的詩篇,強調了從廢墟中喚起的人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