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赤壁
陳同年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南下破新野,敗劉備于當陽,進占荊州之后,合水陸之眾,號稱80萬人,順江西下虎視江南。孫權用魯肅之議,聯合退守夏口的劉備,命周瑜為大都督率3萬人迎敵,進與曹軍相遇于蒲圻。曹軍營于江北,孫劉聯軍陣于江南。周瑜利用東南風大作之時,乘風縱火,燒盡曹營,把曹軍80萬人燒得焦頭爛額,狼狽而逃,創造了一個以少勝多的“赤壁戰役”,傳作佳話。
蘇東坡以烏臺詩案貶謫黃州,黃州長江邊原有一座赤鼻磯,東坡以為就是火燒赤壁的赤壁,曾兩次去游,并寫了《前赤壁賦》與《后赤壁賦》傳世。其實這有誤,火燒赤壁的赤壁是在蒲圻,在武漢的上游,不在武漢下游的黃州。不過蘇東坡錯把黃州當作赤壁,也是上了唐詩人杜牧的當。杜牧曾出守齊安郡即宋代的黃州,住了二年半,有時至江邊游覽,當地人把赤鼻說成赤壁,杜牧因此誤以為是火燒赤壁的赤壁,率然寫出《赤壁懷古》一詩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又在《齊安郡懷古》詩中寫上“可憐赤壁爭雄渡,剩有蓑翁獨釣魚”之句。蘇東坡的錯誤,即由杜牧之詩而來。但錯了已經幾百年,后人又在黃州赤壁建了許多建筑物,如二賦堂、抱爽樓、留仙閣、坡仙亭、102方蘇書石刻等已經成為定型的風景點。于是,有人提出此地應改名為“東坡赤壁”以示不同于蒲圻的真赤壁,遂為人們所接受。
至于蒲圻的赤壁,原名石頭關,在蒲圻縣西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公元208年孫劉聯軍5萬人與曹操80萬眾決戰于此。當時火光沖天照得江邊崖壁一片通紅,赤壁之名由此而來。至今留有赤壁、南屏、金鸞三山,起伏毗連,蒼翠如畫。在赤壁山臨江處有摩崖石刻“赤壁”二個大字,船行江中都可看到。新建的周瑜雕塑像即位于壁下。赤壁之戰時,周瑜才34歲,正當奮發有為之年,所以塑像也特別突出他的英俊形象,身披大氅,迎風而立,神采奕奕,大有氣吞萬里如虎的氣概。像高6.85米,用26塊花崗巖雕成,如今已成為赤壁的主景。江邊還有翼江亭傳為當時哨所舊址,用以瞭望江北曹軍而設。其它還有望江亭、鳳雛庵、武侯宮等則均為后人附和之作。武侯宮內現在陳列有出土的文物、刀劍、箭簇之履,以供國內外旅游者憑吊懷古。
程德全“臥軌”升遷
李永山
程德全(1860—1930),字雪樓,四川云陽人,光緒十四年(1888)赴北京鄉試,未中,后入黑龍江將軍阿克唐阿做幕僚,1900年任黑龍江營務處總辦。并在此等待按次序補缺同知官位。在這期間,朝庭命令他在中俄邊境輔佐處理與俄國侵略者之間的各種事宜。
當時,俄國在北滿修鐵路,鐵路修成后,俄方沒有征得清政府同意就要把火車強行開進中國境內。消息傳來,黑龍江省府官吏都北常震驚,派人前去制止,俄侵略者根本不予理睬。程德全聽說后,表現了一定的膽識.他穿好朝服,戴上頂戴,趕到現場,火車徐徐開動,眼看就要進人中國境內。此時程德全沒顧得那么多,毅然橫臥鐵軌之上。俄國侵略者被震住了,火車終于停下了。
程德全此行可謂壯舉,深得輿論大加贊頌。軍機大臣鹿傳霖聽說此事覺得清廷像這樣的人才不可多得,于是向慈禧呈奏章保舉重用程德全。朝庭下詔命程德全進京等候召見。
四川同鄉擺酒設宴為他慶賀。席間有人勸他:“這是天外飛來的的機會,以同知品位詔見,大為可惜,得官不過知府、道員。不如買個道員官位見皇帝,這樣至少以二三品破格任用。”于是四川同鄉集資為他買了個道員。
程德全被召見后,慈禧親筆下召:“程德全,著以付都統任用。”2個月后,黑龍江巡撫空缺,朝庭頒下御旨,命程德全補缺。
辛亥革命爆發,程德全任江蘇巡撫,后來成了資產階段石翼分子,主張維護皇權,實行君主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