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不斷進步,人類視野無限拓展的今天,當你理所當然地享用先人局限性的認知成果時,當心有人揭你的“短”。
“畫蛇添足”本無錯
“畫蛇添足”這一成語是用于諷刺那些做事多此一舉的人,蛇沒有腳是眾所周知的,但在生物學家眼里,那個畫蛇添足的人卻并不一定錯,因為有的蛇確實有足。比如生活在東南亞和南美洲的一種蟒蛇就是有足的,在它的腹部兩側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只腳,長約一寸,形狀很像粗鈍的爪子。蟒蛇雖然個體很大,但它卻是最原始和低等的蛇類,這就證明了蛇的祖先是有足動物(研究表明:蛇起源于古代的四足動物)。后來蛇類的生存環境變了,為了能適應匍匐穿行生活,原有的四足就慢慢退化了。這樣,現存的大多數蛇類都沒有腳了。不過也有例外:1993年,在我國四川省米易縣就發現了一條緬甸豹皮花蟒蛇,長有兩只蹄型腳,使古往今來“畫蛇添足”的笑話成為了現實。
“緣木求魚”也可得
“緣木求魚”這個成語的本意是指爬到樹上去捉魚,用來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結果勞而無功。
的確,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魚是不會上樹的,以為它離不開水。可是在東南亞地區,“緣木求魚”卻是盡人皆知的事實。退潮以后,人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沼澤地的灌木上或海岸的紅樹林里,有一尾尾長約10厘米的“爬魚”用它們發達有力的胸鰭抓住樹干,從容不迫地攀緣上去,在樹叢間捕食小蟲。這種魚的尾鰭具有呼吸功能,可以在陸地上進行呼吸。如果我們這時來到此地,就真的可以“緣木求魚”了。
在我國海南島和福建漳州一帶也有一種會爬樹的魚叫“攀鱸”,它的鰓腔可以進行呼吸,只要鰓腔不干燥,它就能離水生存幾天。這種魚爬樹的技能,主要歸功于它的胸鰭和鰓蓋上有很多硬刺,刺鉤可以像腳一樣爬走。其身體交替不斷,就能攀緣上樹,因此人們常常能在樹上捉到這種魚。
“釜中之魚”自由游
“釜中之魚”,原意是指鍋里的魚,比喻身臨絕境,危在旦夕。我們知道,絕大多數的魚總是游弋于冰涼的水中,水溫稍高就有死亡的可能,若水沸騰了,那肯定會被燙死煮熟,于是就有了“釜中之魚”之說。然而在2萬多種魚類中也有一些魚并不習慣于在冷涼的水中游弋,相反喜歡生活在溫水中,甚至在沸水中亦無大礙。
1936年夏天,法國旅行家雷普來到伊都魯普島上,困餓已及,就從小河里撈出幾條肚皮朝天的小魚,架起鍋來煮魚湯。沒想到死魚竟在熱水鍋里活了起來,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當時鍋里的水溫在50℃以上。原來這是一個火山島,島上有一個水溫高達63℃的熱水湖,別的魚都被燙死了,惟有這種魚耐熱本領最大,逐漸養成了在熱水中生活的習慣,一旦遇到冷水環境反而會“凍僵”。雷普發現的正是這種奇怪的魚。
“如狼牧羊”效果好
相信大家從小就聽說過“貓吃老鼠狼吃羊”的故事,知道了狼不可能改變的吃人本性,叫狼充當“牧羊倌”結果可想而知。
然而,動物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試驗表明:狼不但可以接近,而且可以馴化。經過馴化的狼,不僅不再吃羊,還可以看護羊群,成為牧羊人最忠實的朋友。美國動物學家對狼進行了有趣而又有價值的實驗研究:他們把氯化鈉藥丸塞在羊肉里喂狼,狼吃肉后短時間里消化不了,嘔吐不止,十分痛苦。嘗到了苦頭的狼從此對羊肉產生反感,改吃其它食物。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因而一旦改變了母狼食性,還會影響幼狼。動物學家在狼改變食性后,進而馴狼看守羊群。狼體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職守,能毫不費力地攆回失散的羊。羊見了狼猶如老鼠見了貓,會乖乖地聽從狼的擺布。狼在野外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動物,馴狼牧羊也就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態平衡。“如狼牧羊”真是一個一舉兩得的絕妙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