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李蒸從美國留學回國后,先后在北京大學、北平師大、南京中央大學等校任教。1929年任南京大學區民眾教育院主任,后又應聘到江蘇無錫民眾教育院任教授暨實驗部主任。他為實驗部制訂了三年計劃大綱草案,明確規定其目的是為研究民眾教育的實際問題,創造系統的實施方法,并對三年內學生的課業與實習做了細致具體的安排。實驗部首先成立了無錫黃巷民眾教育實驗區,全區住戶約200家,民眾近800人,實驗之主旨為“普及民眾教育,促進地方自治,以期發展鄉村經濟,改善民眾生活”。實驗收效顯著。在授課期間,他還編寫了一套較系統的教材,闡述了自己對民眾教育的理論與實施的設想。此教材對我國早期推廣民眾教育工作起到了引導性的作用。在此期間,他發表了多篇有關民眾教育的文章。
1930年底,李蒸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得以繼續其專業志向。于是,他便以極大的熱忱投入到開展全國性的社會教育工作中去。
出任北平師范大學校長后,李蒸結合師大的特點,制訂了民眾教育工作的開展計劃。1933年8月,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北師大在宛平、昌平、溫泉等地組織了鄉村教育實驗區的籌備工作,繼而在實驗區開辦了學制為三年的師范班,以培養從事兒童與成人教育的師資。這些學員后來成為該區各項實驗事業之基本力量。1935年,第一批學員畢業,大部分留在該區從事民眾教育工作。李蒸的教育思想正是通過鄉村教育實驗區以實現其“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
當北師大遷至城固,易名為西北師范學院后不久,李蒸又在城固郊區開展了民眾教育及其社會教育工作。1941年1月19日,在城固近郊的邯留鄉成立了社會教育實驗區,當時稱為鄉村社會教育施教區。施教區是學校兼辦社會教育的一項實驗,工作組設于荒涼的古廟中,經費少得可憐,只能以國民學校所在地幾個村為據點開展活動。工作組除白天進行各項活動外,晚間也對學生進行輔導。1941~1942年,他還組織80多個學生進入邯留鄉,開展教育活動。
西北師范學院遷到蘭州以后,在李蒸的倡導下,繼續開展社會教育實驗區的工作。實驗區以十里店及附近村落孔家崖為據點,充分利用了學校的人力和設備,使學校成為社會教育的中心。其主要方法是,發動大學生下鄉研究鄉村問題,深入了解民情,并帶動本院輔導區內各中等學校兼辦的社會教育活動。1943年11月16日,《甘肅民國日報》特辟一版專號,報道了西北師范學院社會教育實驗區遷蘭成立典禮的情況,并發表了李蒸的題詞:“努力喚起民眾,提高文化水平。”1944年8月25日,該報又刊出“西北師范學院暑期社會服務團社教特刊”,報道了西北師范學院學生50余人參加了十里店和孔家崖兩村為期一個月的暑假服務隊的情況,再次刊登李蒸的題詞:“普及教育,服務人群。”
(選編自《西北師大逸事》一書,徐兆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