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同大山相比,它小而不陋,低而不俗,是那樣俊美,那樣含情,既有著黃山深邃、豪放的特色,又有著廬山幽恬、雅秀的英姿。多少年來,驪山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彩,深深地吸引著來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我又一次登上了驪山的峰巔。云在頭上飛,霧在腳下繞,驪山安安靜靜地臥在云霧縹緲之中。先不要急著去留戀這如畫的景致,也不要貪婪地欣賞這迷人的風光,還是把目光凝注在最高處的烽火臺,好好重溫一下“烽火戲諸侯”的悲劇吧!
遠在2 8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周幽王迫使奴隸在驪山給他修建了富麗堂皇的驪宮。從此,他離開豐鎬,整日和愛姬褒姒沉湎于荒淫無度的生活。有一天,周幽王心血來潮,為了能得到褒姒的一笑,竟在這眼前的圓形臺子上點起了烽火。“烽燧萬里相望”,各路諸侯看到后,以為有敵情,立命人馬日夜疾馳,火速趕來支援。褒姒看到群臣眾將被這一炬無名之火弄得心如火燎的樣子,覺得甚是有趣,終于露出了千金難買的一笑……各方人馬這才發現是被幽王戲耍,上了大當。宮涅十一年,戎族果真大舉進犯,周幽王也是在這里再次命令點起烽火,可是遠近諸侯望著熊熊燃起的“信號”,以為又是幽王為了討得愛姬的歡心而為,誰也不肯輕易出兵。結果,敵人長驅直入,順利打下鎬京,周幽王喪命,褒姒被捉,西周王朝滅亡。
踏著蜿蜒陡峭的沙石小路,緩步朝山下走去。茂密的樹林,鳥在飛鳴;如氈的草地,蝶在歡舞。它們像是熱心的向導,一直把我送到青山相依、綠水相伴的貴妃池。盡管時間已過千余年,但池上仍然有保持著歷史舊貌的梳妝臺、晾發臺和飛霞閣。每次來到這里,我都會情不自禁地誦起白居易的《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唐玄宗疏遠政事,驕奢淫逸的生活。
從周幽王到唐玄宗,從褒姒到楊貴妃,雖然他們所處的朝代不同,可他們卻是多么相似!
離開貴妃池,向上走不了幾步,就是一棟綠樹掩映、紅柱直立的“五間廳”。在不高的玻璃窗上,留有兩個子彈穿過的洞孔,它就是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時留下的歷史“足跡”。
靜立檐下,望著那圓圓的彈孔,透過彈孔望著那平靜的臥室,不知不覺間,我被帶回到60多年前的一場激烈風暴之中:“九一八”后,我國半壁山河淪陷,日寇的鐵蹄從東北踏進關內,亡國滅族的威脅迫在眉睫。在這危難時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長驅二萬五千里,奔赴抗日最前線。然而,蔣介石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誓與共產黨斗到底。1936年12月4日,他親臨陜西部署“剿共”,就住在華清池五間廳。深受抗日救國熱潮感召的國民黨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這里三番五次涕泣進諫,苦苦要求抗日救國,不料均遭重斥,最后蔣介石竟然拍案大罵,發誓“剿共至死不變”。于是,12月12日凌晨,一陣激烈的槍聲,劃破了驪山的寧靜,張、楊率領的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愛國士兵,奮起包圍了五間廳。
大概是好奇心的驅使,我從五間廳繞到房后,沿著蔣介石當年倉皇逃命的路線追尋。踏過道道樹叢,越過條條溝崖,跨過座座險坡,眼前出現了一個水泥結構的普通石亭,緊緊偎依在山腰間,好像貼在那里一樣。蔣介石就是在這里,儼如喪家之犬,被自己部下活活擒俘的。這個亭子因之被叫作“捉蔣亭”。我站在亭前,回看剛剛走過的崎嶇山道,仰望潮濕的“貓耳洞”,腦海里忽然浮現出一幅畫面:當年不可一世的“總司令”,光著頭,赤著腳,披著一件睡衣,站在寒冬臘月的山谷里,哆哆嗦嗦,戰戰兢兢,一副狼狽相。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聽說當初修建這個亭子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主子涂脂抹粉,美其名曰“正氣亭”、“復興亭”,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驪山啊,你多像一匹黑色駿馬,迎著風雪,冒著寒暑,一刻不停地奔馳在茫茫關中大地、祖國沃野。
相關鏈接:
驪山風景區,屬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位于西安市臨潼區南。驪山,屬秦嶺分支,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古為驪戎居地,故名。又因滿山蒼翠如繡,遠望如驪駒,故稱驪山;而其兩峰,亦以東、西繡嶺名之。東繡嶺海拔800米,有王母祠、驪山瀑布等景點。西繡嶺海拔914米,為驪山最高峰,有華清池、老君殿、女媧祠和捉蔣亭等諸多景點。華清池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其兵馬俑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驪山兼得人文、自然之勝,又自古在京畿之內,是為登覽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