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擁有強悍騎兵三四十萬,占據河西,西控西域,“臣服諸羌”。自漢高祖劉邦白登被圍,屢次進犯北疆,威脅漢室江山。惠、文、景帝之時,漢朝不得已采取“和親”政策,以紓邊難。到了漢武帝初期,漢朝國力強盛,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心以武力抗拒匈奴。西漢政府傾全國之力,組織了幾次大規模軍事反擊,迫使匈奴單于帶領部眾北徙漠北,從此“漠南無王庭”。
漢雖然取勝,但殘酷無情的戰爭,已損士卒數萬人,“軍馬死者十余萬匹,轉漕車甲之費不與焉”。(《漢書·食貨志》)一時“天下馬少,平牡馬匹二十萬”。(《漢書·武帝紀》)殘酷的戰爭使漢武帝清醒地認識到,欲徹底征服匈奴,防止侵略者的踐踏,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戰爭剛一結束,他就不失時機地鼓勵百姓養馬,使養馬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僅在西、北邊郡專設的養馬場就多達36處,牧馬30多萬匹。漢陽大草灘(今山丹軍馬場址)即為其中最大的一處。同時,漢武帝為了解決戰爭和天災造成的嚴重財政赤字,于元狩四年(前119)冬,“又造銀錫白金幣”,首次將馬圖紋鑄在幣上,開中國在幣面上鑄馬之先河。
漢武帝對馬情有獨鐘,常常晝思夜想。元鼎四年(前113)秋,“夢駿馬生渥洼水中”,(《漢書·武帝紀》)遂作《天馬歌》一首:“泰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倜儻,精權奇,浮云,腌上馳,驅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漢武帝重情感,愛將才。他送給姐姐陽信公主的禮物是鎦金銅馬;愛將霍去病死后,令工匠在墓前雕刻的也是馬。
漢墓出土的文物也多為馬,有銅奔馬、木雕馬、陶馬,還有磚刻馬,這也是崇尚馬的具體表現。
戰馬在漢武帝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初元年(前104),他得知大宛有奔跑如飛、“踏石有跡”的汗血良馬后,派工匠鑄金馬,遣使者送給大宛國王,希望換取汗血種馬。大宛國王非但不允許,且攻殺漢使,奪其財物。
怒不可遏的漢武帝迅速派大將李廣利“將兵十余萬伐宛,連四年,宛人斬其王毋寡首”,“乃出其馬,令漢自擇之,而多出食食漢軍。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漢武帝大悅,作《西極天馬之歌》:“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天馬徠,厲無草,徑千里,循東道。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無期?天馬徠,開遠門,竦予身,逝昆侖。天馬徠,龍為媒,游閶闔,死玉臺。”并令政府給馬建立“口籍”。
西漢政府引進汗血良馬后,在漢陽牧苑培育出大批身形矯健、奔馳如飛的優秀駿馬——山丹馬,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東漢時鑄造的武威銅奔馬,即是這種良馬的形象再現。杜甫詩《房兵曹胡馬》云:“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臂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由于戰馬對于北部邊防極為重要,所以,漢武帝下令鑄造“白金三品”,在銀幣上鑄造駿馬圖案,將馬列于天子“龍”之后是良苦用心,除解決嚴重的財政赤字外,更重要的在于鼓勵人們多養馬,養好馬,以增強國力,加強戰備,進而鞏固大一統的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