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熙先生終身從事教育事業(yè),并且主要從事師范教育。他15歲時考中秀才,不久考入湖南優(yōu)級師范史地部,22歲畢業(yè)。1913~1914年先后任湖南省立第四、第一師范歷史教員,與楊昌濟、徐特立同事,毛澤東、蔡和森等則是他的學生。
黎錦熙和毛澤東不僅是師生,還是朋友。
黎錦熙一生沒有參加過多少實際的革命斗爭,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時間也比較晚。但他卻在許多大事上立場鮮明,在關(guān)鍵時刻主張正義。辛亥革命以后,他在長沙辦過《湖南公報》和《公言》等報刊,宣傳民治思想,發(fā)表公正言論。就在這短期辦報的過程中,他結(jié)識了一些有進步思想、革命思想的青年。黎先生請他們抄寫稿件,在經(jīng)濟上給予幫助。后來,黎先生欣慰地說:“我在湖南辦報時有三個青年幫我抄寫文稿,一個是不問文稿的內(nèi)容,什么都照抄;一個是見到文稿中有問題總要提出來,并有代為潤色的時候;一個是看到他不同意的文稿干脆就不抄?!崩柘壬€說:這三個青年對待抄寫文稿的態(tài)度不同,后來各自的成就也不一樣。第二位后來成了著名作家,是田漢;第三位成了偉大人物,那就是毛澤東同志;第一位默默無聞,他沒有說出名字來。
但在思想上,黎先生不由自主地受毛澤東這位學生的影響。我們只要看過黎錦熙多年珍藏,現(xiàn)已交由中央檔案館印行的毛澤東同志寫給黎先生的幾封信,就知道當年毛澤東同黎先生絕不是一般的師生和朋友關(guān)系,而是有“可與商量學問,言天下國家大計”的交情。在這些信中,毛澤東對黎先生不僅僅是崇敬,更多的是親切之情與關(guān)心之情。他還直言規(guī)勸黎先生不可久留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的北京,請他“急歸!勿戀”。1919年9月的信中毛澤東曾稱贊黎先生發(fā)表在《民鐸》6號上的《國語學之研究》一文與《俄羅斯文學思潮一瞥》“同可謂近數(shù)年來不多見的大文章”。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黎錦熙拒絕國民黨政府派專機接他南下的請求,堅決留在北平,迎接全國解放。北平解放后,毛澤東同志到京不久,就親臨北京師大尚志學會宿舍去看望黎錦熙,并且備了飯菜宴請他們,經(jīng)戰(zhàn)爭洗禮后的那份友誼更加讓人覺得意味深長。不久,毛澤東就指定黎錦熙和吳玉章、范文瀾、成仿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籌組了“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研究并開展文字改革工作,于是在解放后的晴空里,他們又找到了友誼飛翔的新支點。
黎錦熙先生與毛澤東同志之間的友誼不僅僅體現(xiàn)在嚴肅的學識上。1953年的一個早晨,毛澤東主席去黎先生家看望他,但去了之后,黎先生卻還在被窩里呼呼大睡。偉人來訪,家人驚詫不知所措,急著想叫醒黎先生,但卻被毛主席制止了。毛主席一直耐心等待,直到黎先生睡意殆盡,起床發(fā)現(xiàn)他為止。這就是友誼,沒有絲毫的渲染,更沒有絲毫的涂抹。
(選編自《西北師大逸事》一書,李天英、徐兆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