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著西北高原的黃土,裹著中國北方的寒氣,在新年的大年初一,我暫別了故土,踏上了異國的土地。這次遠行,是應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譯田正昭先生的邀請,參加為期14天的文物保護技術交流活動。在日期間,我先后參觀了奈良文研所、奈良博物館、奈良唐招提寺、奈良平城宮遺址、東大寺、京都東本愿寺、熊本古城、熊本縣立裝飾古墳館、福岡縣竹原古墳館和王冢古墳館、北海道開拓紀念館、北海道小樽手宮洞窟等遺跡。
奈良的驕傲
作為日本歷史搖籃和發(fā)源地的奈良,確實有很多值得驕傲的地方。
奈良在710~784年之間曾是日本的國都,古稱“大和之國”。它的城市格局以及距今有1 200年歷史的平城宮是仿造我國唐代長安城建造的。我國的高僧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日本,來到奈良,親手創(chuàng)建唐招提寺,使之成為日本著名的佛教寺院。唐招提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金堂和高3.7米的盧舍那主佛都集中了中國盛唐時期的建筑藝術和造像藝術,成為日本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筑和雕刻明珠,被定為日本的國寶。
東大寺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總寺院,是7世紀中葉圣武天皇派遣唐使仿照中國寺院建筑風格而建的。主殿重建于1709年,高51米,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高大的木構寺院。殿內(nèi)供奉的高16米、重452噸的奈良大佛是世界第二大銅佛,僅次于我國西藏扎什倫布寺的彌勒佛。修建于鐮倉時代(1185~1333)、總計有18根直徑約1米長約30米的立柱的東大寺山門是日本最大的寺門。東大寺的建筑、雕塑、藏品是日本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遺物,因而在日本美術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集發(fā)掘、保存、研究、展示為一體的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坐落在平城宮遺址的旁邊。政府在編人員不過五人,卻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文保儀器和設備。一把銹跡斑斑的銅刀,通過儀器不僅能拍出表面銅銹為何物,而且穿過附著物能清晰地拍出銅套表面原有的花紋。這把刀柄的一端有一對銅鈴,由于年代久遠,銅銹及其附著物完全將這對銅鈴包裹在里面,肉眼是看不到的,通過儀器不但能拍出銅鈴的剖面,而且還能看出銅鈴里分別鑲嵌一顆石子。由此可見其先進程度。這里壁畫顏料的分析也是非常先進的。取一塊帶有地仗的壁畫樣品,放入儀器中,在非破壞情況下就能迅速分析出壁畫成分、結構、化合物等幾十種數(shù)據(jù)。炳靈寺文研所與奈良文研所合作,利用奈良文研所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修復了炳靈寺16窟長9米的北魏臥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京都是幸運的
感受京都的繁華,是從坐電車開始的。平穩(wěn)而又舒適快捷的有軌電車把我們從奈良帶進了京都。到達京都時正下著毛毛細雨,雨中的京都更是別有一番美麗。這里的現(xiàn)代化大都會的氣派,讓人眼花繚亂的京都車站,空中怪路,高高聳立的131米的京都塔,以及錯落鑲嵌在現(xiàn)代化建筑中的古色古香的寺院和景色秀麗的日本式庭院都讓我如癡如醉。
京都是日本的陪都。794年,日本恒武天皇把國都從奈良遷到這里,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才把國都從京都遷到東京,在這長達1 000多年的時間里,京都是日本國的政治中心。雖然國都東遷了,但京都的皇宮到現(xiàn)在仍然原封不動地保留著,每一個登基的天皇舉行大典時必來京都,故有陪都之稱。
名勝古跡眾多是京都的特色。據(jù)介紹,京都有佛寺1 825座,神道社近400座,素有“佛教大本營”之稱。游歷京都的街區(qū)或山林小道,眼前不時會出現(xiàn)工藝考究的寺院門樓,耳邊也不斷傳來清脆悠揚的古剎鐘聲。我們選擇了被稱為世界最大木構建筑的東本愿寺拜謁。進入寺院,鋪滿黑色卵石的院子里成群結隊的鴿子繞大殿飛來飛去,它們不避游人,有時會落在你的肩頭撒嬌乞食,讓人感到和平就在眼前。跟著一群日本老人,我們也赤足拾階而上走進佛殿。寬大無比的大殿正中供奉著一尊釋迦牟尼跏趺坐像。在佛殿的竹席上,我們也隨日本人席地跪坐。那群日本人嘴里開始噗嘟噗嘟地祈禱著什么。這時,人間的追名逐利爾虞我詐頓時化作煙云飄到九霄云外,人性向善,心靈無染的本性霎時得到升華。
據(jù)說,二戰(zhàn)時,美國準備向日本投放原子彈,京都是首選目標。但負責原子彈計劃的美國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不同意這項計劃,他認為京都是日本文化的搖籃,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都,這種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必須得到保留。最后,廣島成了京都的替罪羊。所以,京都是幸運的。
熊本古城的記憶
熊本古城是日本三大名城之一,由當時著名的武將加藤清正于長慶六年(1601)起耗費七年時間建成。這個時間也就是我國的明末時期。他采用多種技術,巧妙地利用自然地形,全部用石頭砌筑成精美絕倫而又堅固無比的護城墻。石頭與石頭之間無任何粘接材料,將石頭用砂土夯筑補砌,可見筑墻工藝之高超成熟。古城占地面積約98萬平方米,城內(nèi)建有兩座天守閣(即主城樓)和49個槽(即城樓),規(guī)模雄偉壯觀。其中一座雄偉高大、蔚為壯觀的天守閣是在昭和三十五年(1960)由熊本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的,整個城池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站在高聳的天守閣極目遠眺,嶄新的現(xiàn)代化熊本新城一覽無余,盡收眼底。每當問及熊本的歷史,人們就會告訴你,答案就在熊本古城,因為在這座古城里記載著熊本過去的一切。
福岡古墳中溢出的信息
從熊本出來后,驅(qū)車直達位于福岡縣境內(nèi)的竹原古墳館和王冢古墳館參觀考察。這一帶的古墳館大多建于6世紀后期,屬兩種類型,一種是裝飾古墳館,即墓穴墻壁上畫有裝飾圖案,另一種是在墻壁上畫出人物、動物活動場景的壁畫,叫壁畫古墳館。竹原古墳館屬壁畫古墳館,王冢古墳館屬裝飾古墳館。有意思的是在竹原古墳館的墻壁上畫有表現(xiàn)北玄武南朱雀的四神圖案,據(jù)管理人員介紹是受了中國文化四神信仰的影響。的確,中日文化源遠流長,不論是中國佛教文化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對日本文化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這位管理人員的介紹只是一種推測,假如這種推測正確的話,我想,這條存在了15個世紀的古老信息一直在向后人昭示著什么,希望著什么,只是我們至今還沒有真正地認識到這條信息的價值而已。
雖說是古墳,其實每一個景點上只是一座墓穴,但日本政府利用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一般都在墓穴旁邊建起一座現(xiàn)代化的資料館。資料館里展出的東西均是復制品,但復制水平很高,復制得非常逼真,完全可以以假亂真。主人一般讓客人先參觀資料館,讓你對想要看的古遺址先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后才帶你去參觀真正的遺跡。據(jù)一位上了年紀的男講解員介紹,王冢古墳的保護就花了10多億日元,相當于人民幣1個億。在我們看來是一般的不起眼的文物,他們卻認為是寶貝,視為國寶,因為他們的文物與我國相比,存下來的實在不多。
札幌看雪
早就聽說札幌的冬天非常迷人,一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果然名不虛傳。
從奈良大阪伊丹空港飛行約兩小時到達札幌新千歲機場。當我們走出機艙時,一股風從窗外吹來,有絲絲涼意,但不刺骨。走出機場,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潔白,白茫茫的銀色世界在陽光的照射下,折射著耀眼的光芒,好一派北國風光。這時我想起了我國的名城哈爾濱,札幌的冬天與哈爾濱極為相似,厚厚的白雪把幾個月的嚴冬包裹得嚴嚴實實,讓人盡情地欣賞冬天的美麗。才一會兒功夫,暖暖的陽光被漫天飛舞的雪花驅(qū)趕得無影無蹤,又要下雪了。由于沒有空氣污染,這里的雪看上去格外潔白。陪同我們的肥冢博士已經(jīng)與北海道開拓紀念館取得了聯(lián)系,要帶我們?nèi)ツ抢飬⒂^,并風趣地說:“進去吧,快避避雪,好看的還在里面呢。”這個名叫開拓的紀念館,其實就是一座歷史博物館,在這座紀念館里陳列著從大約2萬年以前到現(xiàn)在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而又品位極高的北海道文物。走進這座紀念館,就走進了北海道,走進了北海道的過去。當我們從北海道的歷史中走出來時,天還在下雪,地上的積雪又厚了許多。漫步在兩旁擺滿各式各樣玲瓏剔透制作精細的手工玻璃品商店的街道,輕盈的雪花飄灑在我們的頭上臉上和身上,使人感到無比愜意和浪漫。
抵日后大部分時間陰雨綿綿,但臨走這一天,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碧空藍天,萬里無云。我是下午的航班,時間非常充足,就一個人自由自在地參觀這個填海建造的棋盤一樣的國際機場。當我在感受現(xiàn)代化給人類提供的無與倫比的現(xiàn)代文明和舒適幽雅的環(huán)境時,忽然想起肥冢博士昨天晚飯時說過的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亞洲人自己保護自己文物的時候了,不能完全依賴歐洲人。這些年亞洲在文物保護上使用歐洲人的材料太多了。亞洲有亞洲的文化,亞洲的文物有亞洲的特點,亞洲人對自己的文物有自己的保護意識和保存方式。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柬埔寨等國的文物保護工作者應該共同負起責任,打破國界,團結起來,相互交流,多多溝通,共同促進亞洲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
這是肥冢博士對我們臨別前的贈言,也是我們共同的心愿,我們將為此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