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敦煌的莫高窟洞窟、古墓和廟宇里出土了大量的裝飾花磚。從時間上看,上自晉下到清,跨度非常大。敦煌是東西交流的咽喉之地,自漢晉以來,這里大戶林立,許多名門望族都大興土木,興建墓地,因而花磚大量出現。在唐代,隨著封建社會的鼎盛,制磚技術日趨完善,花磚制作工藝也達到了敦煌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花磚以造型別致,圖案優美,火候適中,質量上乘而占有重要地位。在唐代花磚中,尤以敦煌佛爺廟唐墓出土的一組四塊模印花磚(這四種花磚圖案在同一墓室中重復出現,現敦煌博物館僅存四塊,其余存于甘肅省考古所)最為精美,被稱為“騎士出行圖磚”和“牽駝磚”。

這一組花磚通體及圖案全為青灰色,呈長方體,每塊大小相同,均為36×24×6厘米,磚上花紋圖案以浮雕形式表現出來。整個畫面以磚正面青色為背景,突出磚平面1~2毫米,線條流暢、嫻熟,給人以強烈動感。人和動物結構比例協調,構圖細膩,花紋繁密,錯落有致,構思巧妙,人物形象塑造準確、鮮明。簡單的四幅圖把商人、騎士們奔波于絲路,風塵仆仆進行物資文化交流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出來。雖經歷了1 000多年,但輪廓仍十分清晰。依據圖案的風格分析,四塊磚模的制作出于同一人(或一批人)之手,工藝水平很高,充分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民間工匠的杰出造型表現能力。這四幅圖案,兩幅是騎士出行圖。每幅畫上都有兩位騎士控馭駿馬,腰掛寶劍、長槊,手舉旗幟,威風凜凜,雄壯無比;駿馬長嘯,昂首揚頸矯健闊步。在兩幅胡商牽駝圖中,每幅圖中只有一位胡人牽著一匹駱駝,駱駝身上馱著沉重的貨物,在干涸的沙漠中艱難跋涉。胡人高鼻深目,絡腮胡須,身穿長袍,腳登長筒靴,頭戴尖頂帽,其裝束打扮呈現出濃厚的異域風情。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兩幅胡商牽駝圖中,一幅中出現了八哥、鸚鵡一類的鳥,站立在駝背上,與胡商開心交談,另一幅的駱駝背上有一只小獅子在與商人嬉戲,為單調、枯燥的長途旅行增添了情趣,生活氣息十分濃厚。
這四塊花磚除了起裝飾作用外,也是佛教東漸后,墓主人精神世界的某種寄托,花磚上的內容與墓主人身分、地位和職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是唐代敦煌地區胡商聚集,貿易繁榮的體現。這四塊花磚,1996年8月經國家文物專家組鑒定,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