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進入新的千年,嘉峪關文化旅游景區,又為天下雄關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1999年以前,嘉峪關下還是一片戈壁灘,只有關城腳下的一塊苗圃和幾條渠道。為努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加快嘉峪關市旅游業的整體發展步伐,加快文物景點、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1998年嘉峪關市人民政府經過充分規劃論證,正式確定開發建設嘉峪關文化旅游景區,并將文化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列入了市“三區一線”的重點建設項目,列入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1999年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嘉峪關市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專門負責景區的開發建設工作。
為做好景區的規劃論證工作,保證景區建設高起點、高檔次,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于1999年2月邀請了北京首都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于英士教授等6位旅游和建筑設計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嘉峪關市的文物保護、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城市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們根據景區開發建設指揮部提供的有關嘉峪關的地理概況、水文地質、城市建設規模和旅游資源等方面的資料,結合嘉峪關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各方面的優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證,并提出了一些指導性建議。他們認為,嘉峪關市委、市政府抓發展旅游業帶有戰略意義的目標有兩點很重要。第一,發展旅游是為了謀求開放。謀求開放靠第一產業不行,靠第二產業也不行,唯有第三產業才能把“四流”(人流、信息流、科技流、金融流)帶來。發展旅游業不只是能賺點錢,更重要的是帶動這個地區的開放。第二是為了謀求替代產業。嘉峪關市是以工業為主的城市,工業隨著資源的減少就會慢慢走向盡頭,但嘉峪關關城是世界文化遺產,與八達嶺、頤和園、長城都是一個等級的,它本身就是站在世界的位置上,因此發展旅游業是嘉峪關市首選的替代產業。據此,文化旅游景區要以國家級旅游產品來規劃,規劃要緊緊抓住嘉峪關的三個坐標來進行:第一個坐標是長城文化;第二個坐標是絲路文化;第三個坐標是西北民俗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民俗文化,加上亞歐大陸橋,使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交織在一起。由此出發,我們在開掘展示關城文化內涵和開發建設嘉峪關文化旅游景區的時候,突出了三個字:首先突出“雄”字,即天下第一雄關,在“雄”字上做文章;其次在“闊”字上做文章,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使人不再感覺到空曠;第三要在“壯”字上做文章,氣勢悲壯。
嘉峪關文化旅游景區是依托嘉峪關關城開發建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區。它集文化、旅游、參觀、休閑、度假、購物為一體,占地面積4平方公里,投資概算
5 731萬元,是嘉峪關市委、市政府實施黨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嘉峪關市旅游經濟、培植支柱產業、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大舉措,也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河西”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隨著嘉峪關市文化旅游景區二期工程的竣工,嘉峪關市長城第一墩、七一冰川、魏晉墓、懸壁長城四個旅游景區的建設也將全面展開,嘉峪關市旅游景點單一,游客朝來夕走的現狀將徹底改變。總之,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為構筑嘉峪關市大旅游框架,促進嘉峪關市旅游產業超常發展將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