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 相傳,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有一個犯罪的小官叫暴利長,被流放在敦煌屯田。一天他在渥洼池邊逮住了一匹野馬,獻給漢武帝,并說此馬是渥洼池中所出的天馬。漢武帝認為馬出于水是祥瑞的象征,為頌揚此事,特地作了《天馬歌》,從此便有了“天馬行空”的成語。敦煌三危山老君堂曾出土過一塊天馬磚,磚上的馬伸頸揚鬃,昂首舉蹄,頸部帶有兩條飄帶,表現出馳騁千里的雄壯氣概,它是唐代人根據這個傳說制作流傳于后世的。古代中亞各國在同中原王朝友好交往時,常常貢獻汗血馬東來,這一時期的汗血馬成為中亞各國的友好使者和中亞各國與中國友誼的象征。
龍馬 距敦煌南湖鄉政府駐地東北約2公里處的壽昌城遺址,漢代為龍勒縣,因龍勒山而得名。據《壽昌縣地境》載,“龍勒山,縣南180里,周時龍馬朝出咸陽,暮至壽昌,因以此山至下,遺其銜勒,故名龍勒山”,現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馬 相傳十六國時期著名譯經大師龜茲人鳩摩羅什東傳佛教,途經敦煌城時,他騎的白馬突然病倒了,羅什心中很是著急。一天晚上,白馬托夢給他說:“我本是上界天騮龍駒,受佛祖之命,馱你東傳佛教。進關之前,因道路險阻,風沙迷漫,難辨方向,故由我伴你而行。現在已經進關,前面便是陽關大道,敦煌是我超脫生死之地,我不能伴你東行了!望你前途珍重。”羅什聽罷緊緊抓住馬尾,苦苦哀求說:“傳教乃是大事,可不能半途而廢,功敗垂成!”白馬見他態度懇切,又說:“前邊不遠便是葫蘆谷,那里有你新的乘騎,你去吧!”說畢,白馬化作一片彩霞冉冉升起。突然,一聲馬嘶,驚醒了羅什,原來是一場噩夢。這時,隨侍進來報告說:“白馬已經死了!”羅什十分痛心,于是花費重金修建了一座白馬塔。白馬塔經歷代維修,至今屹然聳立在沙州故城東南隅。經過重修的白馬塔,高疊九級,約12米,塔壁形飾奇美,別具風格。白馬塔底層八角形,二至四層為折角重疊形;第五層有突出之乳釘,環繞一周,上為仰蓮瓣;第六層為覆缽形塔身;第七層為相輪形;最上為六角形的玻剎盤。塔身每角掛風鐸一口,每當春風習習,鐸鈴便丁當作響,猶如白馬發出的聲聲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