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間,有一條連接內蒙古草原與北京的運羊通道——京羊道。在這條小道上,經常有成群的活羊在牧工的驅趕下,從草原走上京城人的餐桌。
那時候,住在北京的滿蒙八旗軍以及許多滿族、回族和蒙、漢族人都喜歡吃內蒙古的羊肉。當時,在沒有火車和汽車的條件下,歸化城(今呼和浩特)的趕羊人,憑著多年來積累的經驗,發明了一種長途趕運活羊的技術,硬是把活羊從草原趕到了京城。
趕送活羊的路程長達1000多里,路上有沙漠、草原、城鎮、村莊,要想讓羊群在路途上不死亡、不丟失,不偷吃莊稼,到達北京后還不掉膘,這委實是件難事。根據清朝政府的規定,從歸化城一直向東到卓資山、集寧、張家口、南口、沙河、德勝門,是一條官家的京羊道。這條道路寬3丈6尺,平時只供羊客和羊群行走。歸化城的羊客們趕運活羊是以“羊房子”為單位的,每頂“羊房子”為1.5萬只活羊,每年從歸化城趕到北京的“羊房子”為20多頂,即30多萬只活羊。據記載:每個羊房子要由15名羊工趕送,每個羊房子又分為三大群,每一大群又分為三小群,各群依次前進,其間的距離約為2里,大群的距離為20里。前頭掉隊的羊由后一群負責收留。每天晚上,羊工和羊群都住在羊道附近,羊群每晚都要喝水、吃鹽、吃草,使羊工們忙得不亦樂乎。每二天一大早,羊工又趕著羊群上了路。經過十幾天的奔波,羊群終于被羊客們趕到了北京。
曾經有俄羅斯商人看到長途販運活羊很掙錢,于是也想做這個生意。結果臨時雇來的羊工根本不能勝任,羊群還沒有被趕到張家口,就死的死,丟的丟。可見,這長途趕送活羊的營生,真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歸化人不但能從草原上趕活羊進京,還能把成千上萬的馬匹趕到北京,最遠可到達湖北漢口。羊客、馬客們把馬匹賣掉后,再采購回來大量的茶葉百貨。清朝時,每年陰歷五月初五的漢口騾馬大會,就是專為內蒙古人而開的,他們在趕馬的路上,還在飛快的馬上做出各種驚險動作,成為京包和京漢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