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容寺址
五涼僧眾轎請佛首的傳說(莫高窟72窟)
傳說番禾縣獵師李師仁入山射鹿(莫高窟61窟)
圣容寺瑞像石像頭
圣容寺瑞像石佛身
敦煌莫高窟231窟現存一幅圣容瑞像壁畫,題款“盤和都督府御谷山番禾縣北圣容瑞像”,還有一幅圣僧壁畫,題款“圣者劉薩訶和尚”。
番禾縣即甘肅永昌縣,“御谷山”在縣城北10公里處的城關鎮金川西村西端。御谷山西端就是昔日圣容寺址。
劉薩訶和尚與圣容寺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劉薩訶,法名慧達,山西文成郡(今山西吉縣)人,生于東晉穆帝升平四年(360)。他年幼時不喜讀書,及長,為人兇頑,不敬鬼神,暴食暴飲,橫行鄉里,四鄰畏之如洪水猛獸。他家是地方首富,父親為他所累,將他送入軍營。初為涼州突騎,后調守襄陽。
30歲那年,劉薩訶暴飲后猝死,七日后蘇醒。醒后憶起“地獄眾苦之相”,幡然大悟,遂皈依佛門。他先住于本籍安民寺中,潛心事佛,修煉心性,后東游吳縣等地,禮拜石像(佛),終成大果,成為一代高僧。
北魏太延元年(435),劉薩訶“將往天竺觀佛遺跡”(見圣容寺碑文,擬名《涼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緣記》),行至番禾縣城,對著東北方向合掌行禮,弟子奇怪,問師傅為何而拜。劉薩訶預言:御谷山(今圣容寺址)他日山開,必有佛陀寶像顯現,世亂像必缺首,世平則身首合一。
正光元年(520),距劉薩訶預言時已有86年,一日,本邑獵手李師仁追趕一只鹿,行至今圣容寺址,忽見一寺,建筑宏偉。李師仁惶恐不已,因為他平常打獵路過此處,從未見過這里有寺,他趕忙伏地叩拜,但待他抬頭再看時,寺已不見。他感念佛祖顯靈,撿來石頭在地上壘石為記。
又過了兩年,某日,猛雷炸響,山崩地裂,御谷山開,果顯佛陀寶像,無首。像身為暗紅色花崗巖石質,坐佛狀,天然渾成,略加雕磨,手足俱形。附近僧俗打鑿了一顆佛首,擁戴瑞像肩,卻身首不合,晝續夜落。
又至北周元年(557),涼州城東的七里澗“夜有神光,照燭,見像(首)”,當地僧眾想,這一定是御山石佛瑞像之首,他們從涼州用轎把佛首請到番禾御山。離石佛瑞像還有幾尺遠時,突然像首從轎中飛出,落于佛身,相合無隙。這一傳說后被繪于莫高窟第72窟南壁的五幅壁畫中。
北周保定元年(561),像首發現的消息傳出后,北周朝廷派欽差大臣宇文儉到當地核實,并督役“涼、甘、肅三州力役三千人造寺,至三年,功畢”。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5),寺建成,定名“瑞像寺”。常住僧70人,置屯三。
瑞像寺建成約10年,即北周武帝宇文 建德三年(574),朝廷廢佛教,瑞像寺也在被燒毀之列。
隋初,文帝好佛,各地被毀寺廟都得以次第修復,瑞像寺也修葺一新,并在煬帝時改為感通寺,香火漸盛,一直延續到唐代。
貞觀十年,三藏法師玄奘攜徒從天竺國來,歇住感通寺(圣容寺),向感通寺僧眾講到天竺國某寺原本有兩尊佛像,寺里的老僧說其中一尊忽然不知去處,很奇怪。篤信佛教的玄奘懷疑御山石佛瑞像正是失蹤之佛。
唐玄宗天寶末年,安史之亂起,河西守軍內調中原與叛軍作戰,河西空虛,吐蕃乘虛而入,占領河西五州,將感通寺改名圣容寺。
當時,圣容寺仍香火鼎盛。今唐塔門首內壁曾有人看到“番僧一千五百人”字樣。圣容寺在亂離年代,雖遭兵 ,猶有1500僧人,由此推知,在大興佛寺的盛唐時期,其建筑規模該有多大,僧俗人眾該有多少!
元代,藏傳佛教傳入圣容寺,并在明清兩代興盛不衰。
由于圣僧劉薩訶與圣容寺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又因敦煌壁畫中圣容石佛瑞像的出世富有宗教神奇色彩,以及隋唐以來帝王、欽差、權貴、高僧、名士的頻頻造訪,因此,圣容寺在歷史上成為河西第一名寺而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