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喀什的老城區,有座為紀念一個普通清軍漢族士兵而建的方神廟。這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還是罕見的。人世間的愛憎都事出有因。少數民族人民為啥為一個普通漢族士兵建廟?這事還得從頭說起。
清乾隆年間,清軍平定了“大小霍加之亂”,統一了天山南北,在喀什噶爾置總理南疆八大城的喀什噶爾參政大臣。首任參贊大臣在老城區的上游修建了一座新城,作為參贊大臣衙署。新城設東南西北四門,城內店鋪商肆眾多,十分繁華。
幾年后,浩罕侵略軍大肆進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慶祥率部奮起抵抗。因寡不敵眾,喀什噶爾舊城失守,慶祥只好令殘部死守新城,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
卻說侵略軍首領張格爾見新城城池堅固,防守甚嚴,久攻不下,心里非常著急,他想,如此拖延下去,清軍的援兵一到,不但不能破城,而且自己會全軍覆沒。這天夜晚,他在城邊的克孜勒河畔夜巡,聽到嘩嘩的河水聲,便想出了一個在克孜勒河里筑壩截流,抬高水位,淹沒新城的主意。
第二天,張格爾便令人在新城下游的克孜勒河峽口處筑起了一道高壩。不到半天,河水便淹到了新城里,城里到處進水了,市民商賈一片混亂。如此下去,用不了兩天,這座新城便會不攻自破。
慶祥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城墻上召集手下頭目商議對策,眾頭目愁眉苦臉,都無計可獻。正在這時,一個名叫黃定湘的湘籍士兵向慶祥參贊說道:“大人莫急,我有一計,可以解除水患,保住新城。”
眾頭目都用驚愕的眼光望著這名無名小卒。“快快說來!”慶祥抓住黃定湘的手催道。
黃定湘告訴慶祥大人,他從小在湘江邊長大,水性很好,等到天黑,他若潛水出城,悄悄順流而下,到達水壩時,再潛入壩底,鑿開壩土,憑借水流沖倒水壩,河水自然會消退下去,新城即可保住。慶祥聽了,連連點頭,吩咐人為黃定湘準備短柄利鎬一把,并在城頭上安排五百弓弩手,夜晚用火箭射向敵營,以轉移敵人視線,掩護黃定湘。
夜里三更時分,黃定湘喝了半斤驅寒白酒,帶上利鎬,悄悄潛水出城,在火箭的掩護下,順利到達水壩邊,然后潛入壩底,迅速挖了一個窟窿。由于水的落差大,水流湍急,窟窿迅速擴大。等到壩上的巡邏兵發現,水壩已跨塌了一個缺口,下游波濤滾滾,一片汪洋,正在營帳里做美夢的浩罕軍士被淹死無數。而黃定湘一去不回,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浩罕軍隊慘遭水淹,不戰自退。水位下降,新城得救了。消息傳出,新疆各民族人民稱黃定湘為保護四方之神,簡稱“方神”,并在全疆十多個縣都建了方神廟。每逢農歷月初和十五,都有人進香上廟,喀什的方神廟香火最旺,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